为此,一方面要改造军队组织结构,真正从集中兵力转向集中效能。
解剖机械化军队的组织结构,不难发现机械化军种都是大系统,它们遵循同一个结构化设计原理,即同类作战平台集中建设、集中编成、集中使用。于是,围绕主战武器平台建立军兵种部队,即以坦克为中心建立装甲兵,以火炮为中心建立炮兵,再以装甲兵、炮兵为主体建立陆军;以驱逐舰、巡洋舰为中心建立水面舰艇部队,集中潜艇形成潜艇群,集中海上战机形成海军航空兵,以这些兵种群为主再形成海军;同样,空军是以歼击机、轰炸机为中心构成航空兵大队、航空兵师,再配以防空兵等辅助兵种。
海湾战争以来的信息化作战证明,靠增加层次集中运用兵力兵器的组织结构,恰恰是最容易瘫痪的;层次越多越脆弱,纵向逐级反应也越慢,整体协调能力越差,不符合信息化作战合成高效、整体联动的要求。因此,必须转向靠横向一体分布式组织兵力兵器,展开来讲,就是多样化系统分布式建设、集约化编成、一体化使用,实现广域分散部署、横向集成指挥、同步协调行动。这就是系统集成实现“扁平化”的思想机理。
另一方面是改造军兵种部队,从各级部队“小而全”的封闭现状,转向开放的模块化作战部队。
结构决定功能,在纵向一体的机械化作战组织结构下,各级军兵种部队都是司政后装全要素的系统,从团到集团军都是身材不等但内脏一致的简单系统。每一级作战单位都固定在编制序列里,离开固定的建制系统转到其他建制系统中去就难适应,好比移植别人的器官一样,要经过长期磨合才好用。因此,信息化部队要走开放式模块化建设的新道路,打破“小而全”的系统配置,突出功能建设,使每一支部队标准化、通用化,并可裁剪,具有灵活部署、横向组合的能力。联合作战将在全局进行无军种差别、甚至无层次差别地运用军种模块,去执行作战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任务。
架构全军公共信息网络环境
系统建设的途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世界新军事变革实践证明,科学的途径,就是架构全军公共信息网络环境。
各军种在信息化“自留地”里闭门建起的独立系统,即使联成一体,也很难达到一体化效果。因为表面联通、内在不兼容、不稳定,达不到同步反应的目标。实际上,要想实现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就必须在所有系统设计开发起始阶段,就安排好统一的连通布局,始终保持有序的连通状态,而这样的连通布局、连通方式,只能是建立全军统一的公共网络,把所有信息系统、信息化装备装进来,将过去众多的互联接口简化为一个入网接口,大家通过网络的中介连通在一起,从而化繁琐为简洁。
信息融合共享就是解决“我在哪里,敌人在哪里,友军在哪里”这个战场迷雾,它是信息化作战的起点,也是机械化作战体系对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阻力所在,更是联合作战走向一体化的瓶颈。下决心解决全军信息融合共享,是信息化建设进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里程碑。
信息化作战体系建设,是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关键要看聚合并释放整体作战能力的物化实体能否建成。借鉴美军网络中心战体系建设经验,这个物化实体,应当是在公共网络环境上集成的战场感知网、指挥通信网、武器交战网、投送机动网、综合保障网,能提供全空间预警监视、实时指挥协同、高速精确打击、全域快速送达、集约化保障能力,并为体系内从战略指挥员到一线射击手的所有战位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特邀嘉宾: 国防大学 林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