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张爱萍将军组织指挥一江山岛战役
解放一江山岛,是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在浙江沿海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是张爱萍将军,我们作为战役的参加者,领略了他的指挥才能和工作风范。时光荏苒,历史长存,在张爱萍将军诞辰100周年及一江山岛战役胜利55周年之际,我们共同回顾昔日的辉煌战史,以缅怀张爱萍将军为一江山岛战役胜利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一、确立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战法
中国大陆全部解放后,国民党军队在退守台湾、澎湖列岛、金门、马祖的同时,还占据着浙江沿海以大陈岛为中心的一些岛屿。国民党军在大陈岛设立“大陈防卫区司令部”,在渔山、一江山、披山、南麂山等岛设立“地区司令部”,辖1个主力师和6个突击大队,总兵力约2万人(另有8~12艘军舰协防),形成以上、下大陈岛为核心,以一江山、头门山、披山、渔山、南麂山等岛为外围、南北走向的海上防御体系,与人民解放军形成隔海对峙的态势。1954年1月,为实现中央军委关于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的决心,华东军区提出由陆海空三军联合攻打大陈列岛的作战计划,经中央军委批准后,立即着手进行作战准备。但在研究如何攻打大陈列岛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很大分歧。一部分人主张直接攻打大陈本岛,理由是打蛇先打头,攻克了大陈,其他岛屿的守军就会不战自溃。还有人主张先攻披山岛,理由是该岛守卫力量薄弱,容易取得首战胜利。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在认真分析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敌我斗争态势和大陈列岛守敌的布防情况后,力主把战役突破口选在一江山岛,同时佯攻披山,得手后全力进攻大陈本岛。其理由:一是人民解放军进攻出发地头门山距一江山岛较近,仅9公里,而距大陈岛16.6公里,首战一江山岛更容易获胜;二是一江山岛守军人数相对较少,仅1000余人,而大陈岛则有2万多兵力,选择一江山岛更符合先打弱敌的作战原则;三是一江山岛乃大陈岛的门户,先夺取一江山岛,必能威慑大陈岛守军,迫使其不战自弃,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华东军区首长赞同这一方案并上报中央军委。
7月20日,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批准了这一作战方案。张爱萍主持召开一系列作战会议,研究拟定具体作战方案,但与会人员在登陆时间和登陆地点等问题上多次出现分歧。张爱萍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在对战场情况进行周密勘察和了解的基础上,于9月3日召开作战会议,确定一江山岛作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海空军夺取战区制海、制空权,掩护三军参战部队进行战前训练;第二阶段以陆军第20军第60师4个加强步兵营在海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对南、北一江山岛同时实施登陆突击。关于登陆地段,张爱萍主张选在登陆条件较差的岛岸突出部,即一江山岛西北角的突出部——黄岩礁和海门礁。这既可出其不意,又能利用特殊地形迅速迫近各主要阵地,割裂守军防御体系,将其各个歼灭。关于登陆的时间,张爱萍提出应在白天满潮时进行登陆突击。其原因是便于抢滩登陆。由于我军缺乏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经验,夜间登陆难度大,而白天则有利于登陆部队正确掌握登陆点,减少因登陆地段狭窄而造成混乱;同时也可使空军、海军、炮兵发挥最大威力,有利于三军协同;另外,由于我军已有夺取制空权、制海权的把握,不必担心白天航渡可能遭到国民党空军、海军的袭击。
张爱萍提出的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方案,既没有采纳苏联专家的海战战术,也没有因循人民解放军夜袭的传统经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江山岛登陆作战,必须从人民解放军的实际出发,创造出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打法。”实践证明,这一大胆而科学的作战方案是完全正确的,是创造性地运用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典范,是这次渡海登陆作战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组建登陆作战联合指挥部
为了统一指挥各军兵种的作战行动,1954年8月27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简称浙东前指),任命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聂凤智、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马冠三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为参谋长,下设海军指挥所和空军指挥所。10月31日,张爱萍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仍兼任浙江前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继续组织指挥一江山岛登陆战役。
随着战役各项准备工作的展开与深化,陆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突出的是协同指挥问题: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组织指挥非常复杂,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指挥机构;各军兵种后勤保障非常分散,基本上是各搞各的;三军指战员对联合行动还有不少疑虑等。上述组织指挥体制,显然不能适应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需要,亟待加强及调整完善。对此,张爱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必须加强和调整浙东前指,组建一个功能完备的联合作战指挥部,以协调一致地夺取战役胜利。因此,他提出增补浙江军区代理司令员林维先、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彭德清为前指副司令员,以加强前指领导班子;增设登陆指挥所、联合后方勤务部及政治工作组。
12月11日,张爱萍以华东军区名义向中央军委上报了加强浙东前指机构的建议。中央军委随即批准了这一建议,并明确规定:浙东前指由华东军区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并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调整后的浙东前指组织机构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爱萍,副司令员聂凤智、彭德清、马冠三、林维先,参谋长王德。下设空军指挥所,聂凤智任指挥;海军指挥所,彭德清任指挥;登陆指挥所,黄朝天(陆军第20军副军长)任司令员;联合后方勤务部,林维先任司令员;政治工作组,王良恩(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任组长。经调整后,浙东前指成为适应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比较完善的联合战役指挥机构,为一江山岛战役取得全胜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新课题,浙东前指做了大量开拓性、探索性工作。前指主要领导人都是能征善战的骁将,有着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尤其是司令员张爱萍,曾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和第7兵团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对浙江沿海的情况比较熟悉。面对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新课题,他提出了“以登陆部队的胜利为胜利”的指导思想,强调在特定条件下要有特定的战法,即定名为中国式的渡海作战,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在组织一江山岛战役期间,张爱萍走遍了浙东沿海的机场、港湾、阵地和演练场区。哪里需要,哪里有困难、有问题,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经过张爱萍和全体参战官兵的艰苦努力,终于有效地解决了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一系列新问题,为取得一江山岛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