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金戈铁马强军路 杨柳春风将士心--评《强军之路》纪实丛书
发布时间: 2009-12-22    作者:丁临一    来源:光明日报 2009-12-22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9年10月,解放军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十卷本的《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纪实丛书。这套纪实丛书是在全军广泛开展的“我与改革开放30年”征文活动基础上,从全军将士撰写的2500余篇、750多万字的征文作品中精选编辑而成的,可以说是一套广泛聚集了全军将士的激情、充分反映了全军将士心声的纪实丛书,其信息量之丰富广博,史料文献价值之翔实权威,思想精神蕴涵之新颖深刻,在我们军队的征文史、出版史上都堪称前所未有。

  中央军委郭伯雄副主席《在全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徐才厚副主席《在全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两篇重要文献,作为《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一书的序言收入了该书的首卷。两位副主席的重要讲话,恰恰正是我们阅读和认识理解这套丛书的提纲挈领的导引文章。郭伯雄副主席总结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来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的十个方面,徐才厚副主席总结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来军队理论武装工作的四条经验,正是从实际出发,以事实说话,全面而深刻地概括出了这套丛书的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读《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征文作品,印象最为深刻、感受最为突出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来,紧紧追随着我国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势,我们军队的整体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来自我军从统帅部到基层一线部队的亲历者们的由衷诉说中,我们的耳边回荡着大时代的音响、新生活的乐章,我们的面前展示出一幅幅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全方位、大景深的历史画卷。

  在统帅部的最高层面上,我们看到,我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军建设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在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军委、总部运筹帷幄,审时度势,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军队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回顾军队深化改革的几件事》一文中谈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就一直处于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各项工作都围绕准备打仗这个中心,国家大笔经费用于国防战备,结果拖累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军队建设也长期以数量规模为重而延缓了现代化的步伐。刘华清同志在文章中强调,“改革成就中最重要一点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的战略性转变”,“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军情,冷静准确地判断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拘历史观点的局限,先后作出了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并据此作出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此,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军的道路。”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在《新时期军队建设改革的回顾》一文中谈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湾战争爆发后,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飞速发展对军事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江泽民同志密切关注、准确把握世界战略大格局的发展变化,及时明确了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军事战略方针,强调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从而推进了我军在教育训练、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工作中的改革创新步伐。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在《与时代同行的中国军事外交》一文中,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事外交开拓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谈到了新世纪以来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妥善从容地处理中美、中俄、中日、中欧等军事交往交流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过程与经验感受,读来令人大开眼界,也深深地为我们军队在当今世界上展示出的开放、强大、自信的良好形象而骄傲自豪。这些来自统帅部的回顾与展望,高屋建瓴,视野开阔,简洁生动地勾画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强军之路的总体轮廓和发展历程,具有着极权威、极珍贵的史料价值和丰富深刻的思想价值。

  在我军各个指挥层级的层面上,我们看到,军委、总部的战略决策和改革决心,是如何经历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多种矛盾困难的克服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调整牺牲而得到了坚决的贯彻实施的。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在《历史的抉择,努力的探索》一文中,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亲历济南战区大联勤改革的过程与经验感受,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军后勤保障这项重大改革的必要性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在《万里海疆推进暖心惠兵工程》一文中,深情地谈到了在以人为本建军治军新理念的指导下,海军基层建设全面改观的情景。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在《中国陆军变革与转型的发轫》一文中,详细讲述了自己任职著名的“万岁军”军长时,在军委、总部指导下率领部队探索摩托化步兵向机械化集团军转型建设的过程,其中一个小细节意味深长:在军区组织检验机械化集团军战斗力的实兵演习中,一位处长设法探知了演习预案要来报告,却被严肃制止,最后演习部队就是凭借真实水平展现了机械化集团军战斗力的高水准。这一细节告诉我们,摈弃弄虚作假,坚持求真务实,正是军事变革的根本保证。辽宁省阜新军分区原政治委员吴明录在《撤编陆军第ⅹⅹ军》一文中,真切动人地记述了1985年我军百万大裁军,自己所在的部队撤编时,这支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创造了“奇袭白虎团”辉煌战绩的英雄部队官兵们,背负着对老部队难舍难分的情感,经历了个人去留进退得失的严峻考验,顺利完成了精简整编任务;以及我军由过去传统的“大陆军”逐步转建为具有专业化、技术化、合成化高水准的新型陆军集团军,从而实现了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历史性转变,以令人信服的事实阐述了百万大裁军这一军队改革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一书中,共收入了全军与武警部队一百多位军以上领导干部的征文作品,这些三十年来战斗在我军各个指挥层级位置上的亲历者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强军之路的各个局部进展和由此引发的军队面貌的巨大变化,犹如一部雄浑有力的交响史诗的多个声部,衬托着我军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更加沉实壮美,动人魂魄。

  在来自全军各部队的、以普通人视角讲述自己的亲历史实的层面上,我们读到了更多的感受细腻、文字清新、情感真挚的作品。总后勤部青藏兵站政委贾新华在《老贾博客》一文中,情真意切地回忆起自己运用军网博客的形式与士兵们进行对话交流的经历,一个个真切动人的小故事,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我们军队面貌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当代军人建设和谐军营的努力与欣喜。海军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112舰主机机师朱桂全在《见证海军四代驱逐舰发展》一文中,以一名基层士官的服役经历,讲述了自己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见证了我人民海军作战舰艇迅速更新换代,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驱逐舰已经成为捍卫海防、威慑侵略者的强有力兵器的跨越式发展历史,有声有色地传递了我军现代化建设取得突飞猛进成果的新信息。重庆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工程师樊荣在《我给父亲的四次感动》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父亲的勉励下从1995年参加高考进入后勤工程学院本科学习,后来逐次考取军队院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并进入总后优秀人才科研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经历。樊荣的父亲是一位有着七年义务兵从军历史的老兵,他对于我们军队的热爱与留恋、对于我们军队强大的梦想,终于在儿子的身上得以传承实现,这位值得尊敬的老兵的感动,令人荡气回肠而又感慨万端。这些采取普通人视角的亲历记录,可谓是“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在我军改革与发展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千千万万普通的军人犹如是高远苍穹上的闪烁星辰,是高山峻岭间的绿树芳草,是奔腾洪流中的晶莹浪花,惟其普通,他们的回顾与讲述文字就更贴近读者,更具有生活的质感,更富于令人信服的思想艺术力量。 

    1. 见证我军30年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历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