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中国军队的军兵种建制与调整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吴必富、郑艳萍    来源:中国军网 2009-09-14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我军军兵种编制体制建设的调整与改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人民军队应整顿组织,精简机构和冗员,提高部队质量。

  1957年5月17日,防空军与空军合并为空军,撤销防空军番号及领导机构。防空军并入空军,建立了空防合一体制与合成作战体系。同时建立了空军航空兵、空降兵、高射炮兵、探照灯兵、雷达兵部队和地空导弹部队。由主要对空作战转变为空对空、空对地、地对空的立体作战体系,大大提高了空军的全面作战能力。同年9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1月22日的决定,撤销公安军番号及其领导机构,公安军内卫、边防部队分别交所在省军区指挥、专区、县的公安部队交地方政府公安机关改编为人民警察。公安军撤销后,在总参谋部和一些军区司令部内设立警备部或警备处,作为本级机关领导内卫和边防工作的业务部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军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进入80年代,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遵循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我军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全军减员百余万,军兵种的领导指挥体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调整。

  1982年8月16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谋部业务部门的命令》。8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9月17日,中央军委印发《军队体制改革与精简整编方案》,我军兵种编制体制制作了较大调整。按照整编方案,自9月1日起,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部,由执行大军区级权限改为正军级;原隶属各兵种的特种兵部队编入集团军或归所在军区领导。1982年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铁道兵并入国家铁道部。1983年10月1日,铁道兵机关及其下属10个师等共14万余人并入铁道部建制,撤销铁道兵番号及领导机构。并入铁道部的铁道兵部队官兵全部脱军装,就地转业。同年11月,撤销基道兵番号及领导机构。并入铁道部的铁道兵部队官兵全部脱军装,就地转业。同年11月,撤销基建工程兵领导机构,所属部队按系统对口集体转业到国家有关部委和所在省、市、自治区,有的部队移交有关军区、总参通信部队和武装警察部队。

  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是以艰苦著称和能征善战的部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到撤销时,基建工程兵已拥有50余万人;铁道兵最多时,发展到41万人,成为我军参加地方建设技术雄厚、作风顽强的两支劲旅。

  1985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决定全军裁减员额100万。各军兵种领导机构进行了精简调整,形成了陆、海、空军和第二炮兵三个军种、一个兵种的编制体制,改变了军兵种机关机构重叠、班子庞大、职责不清的状况,提高了我军精干、合成、高效的现代化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条件下诸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

  1989年,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和主持军委工作后,继承、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建军原则和军事战略思想,以战略眼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和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对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等重大问题,作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改革。1993年军委制定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战略方针。为适应和贯彻新时期的战略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在80年代裁军百万的基础上,再次裁减军队员额50万。在军委的统一部署下,我军及军兵种的领导指挥体制进一步调整。由原军委诸兵种领导机构缩编的总参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部及防化学兵部再次缩编合并组成总参特种兵部,下设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学兵局,作为总参指导特种兵的业务部门。各军区领导和编入集团军的特种兵,根据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作战要求,与野战军步兵进一步组配优化。我军的后勤保障体制进行改革,推行以大军区内陆、海、空军后勤供应通用物资统供和专用物资专供相结合的后方勤务供给体制,实行联勤保障,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后勤保障能力。

  在中央军委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指导思想指引下,紧密围绕和按照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打得赢、不变质”的要求,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的编制体制建设也在改革调整中不断完善发展。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化战斗力的海军”的指示,海军制订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发展了海军水面舰艇、潜艇、岸防兵、海军航空兵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等兵种,以及其他各种专业勤务部队,形成了一支诸兵种合成的强大海上战斗力量,提高了作战能力;空军加强了空军航空兵部队、导弹部队、高射炮兵部队、雷达兵部队和空降兵部队建设,至今已发展成为由空军航空兵等各专业技术兵组成的技术兵种,具备了完成空中突击、空中支援、空中运输、航空侦察和防空作战等任务的能力;第二炮兵根据本兵种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提高作战能力的要求,加强了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和相应的作战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部(分)队,以及院校、科研单位的建设,至今已成为一支拥有中程、远程、洲际和常规导弹装备,配套作战阵地和指挥控制、通信、情报手段的作战体系,完善的作战保障和后勤、技术保障体系,以及战略核威慑能力和实际作战能力的重要国防力量。

  至此,我军军兵种编制体制经过不断调整、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中央军委领导下的陆、海、空军和第二炮兵三个军种、一个兵种的领导指挥体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