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30年中国军队改革论略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袁德金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2008 年第 4 期 2008-04-14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重大成果

  回顾新时期中国军队改革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军队改革的动因在于林彪、“四人帮”对军队的干扰破坏以及“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对军队的影响,致使军队陷入了不能打仗的困境。中国军队改革从“消肿”开始,以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为突破口,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再到整体转型这一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军队改革取得了两项最为重要的成果。

  第一项重要成果是实践上的,就是探寻并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着眼世界军事发展,立足国情军情,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质量建设方针,实现由半机械化、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的跨越式发展。这一条道路,以解决军队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这一主要矛盾为基本依据,突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不断改革创新,强调质量建设,实现军队的整体转型。

  第二项重要成果是理论上的,就是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体系,这就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这一理论体系,在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在着重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建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两大基本问题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些最新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1)当代战争与和平的新理论。一是根据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二是认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三是主张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四是战争形态由高技术局部战争演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2)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的新认识。一是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并在大局下行动。二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既要长期坚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大局下行动的方针,又必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加大国防投入,及时把一部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使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基本相一致。三是全面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到社会经济体系之中,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3)人民军队性质思想的新发展。一是始终坚持毛泽东确立的“党指挥枪”原则,是坚持人民军队性质的根本保证。二是认为军队是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军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听党的话,军队不能打自己的旗帜。三是认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的“军魂”,军队讲政治,最根本的就是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四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对这个问题要始终关注、抓住不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4)军队历史使命的新思考。一是毛泽东为人民军队规定的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三大任务,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作为执行党的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二是规定军队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三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作出新的概括: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要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5)军事战略方针的新充实。一是明确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仍将坚持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重心由主要立足于随时应付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变为主要应付可能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二是进一步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应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上。三是对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作了充实完善,明确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四是强调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向为龙头,做好军事斗争准备。(6)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探索。一是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以现代化为中心全面加强军队建设、协调推进。二是提出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过程中,走一条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复合式发展之路。三是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强调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7)治军方式方法的新理念。一是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理顺军队建设各方面的关系。二是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三是把军事训练切实提高到战略地位。四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建军治军的重要理念。五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新时期中国军队改革取得的这两项最为重要的成果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实践上对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探寻和开创,为理论上形成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理论上的总结又为实践上的探寻指引了方向。正是在这两项重要成果的相互作用下,中国军队建设在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军队体制编制发生了新变化;武器装备建设有了新发展;军事教育训练跃上了新台阶;战斗力生成模式开始了新改变;后勤保障建设找到了新模式;军事人才培养有了新途径。总之,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提高。

三、重要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