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全面展开阶段(1985年~199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战争与和平形势特别是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敏锐地作出了科学判断,认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在较长时间内不可能发生。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央军委开始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进行新的思考。1985年5~6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世界相继发生了几场局部战争,世界主要大国加快了军事改革的步伐,并将改革的重点放在调整军队体制编制和改进武器装备上,使军队能够适应现代局部战争的要求。为实行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使军队能够适应现代局部战争的要求,中央军委决定在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体制编制调整的基础上,实行军队全面改革。同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要求精简与改革体制编制、改革有关制度同步进行,并提出军队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精兵。根据这一总要求,这次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任务,一是压缩军队总定额,全军总人数减少100万;二是改革体制编制,同时还要改革和建立一些相关的制度。这一次军队改革涉及面广,问题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为了确保部队的稳定和军队各项建设的正常开展,中央军委决定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先进行各大单位机关、各军兵种机关、各军兵种所属部队的整编。第二步,1986年整编军队院校、后勤保障单位等。通过这一次军队改革,人民解放军在精兵、合成、提高效能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一是压缩了军队的规模,减少了数量,提高了质量。到1987年底,全军总人数由400.6万人减至305万人,减少95.6万人。二是撤并、压缩了机构。合并了4个大军区,减少了保障人员。三是组建了陆军集团军和陆军航空兵,加大了技术兵种的比例。四是初步理顺了一些领导和管理体制,提高了工作效能。五是改进了部队的组织编成,加强了合成。六是调整了干部与战士的编配比例,人员构成比较合理。1989年11月9日,江泽民接替邓小平任中央军委主席,军队改革仍然按照1985年确定的方针和原则进行。在这一阶段,军队改革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并通过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带动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标志着军队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的阶段。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阶段(1991年~2004年)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美苏互为对手的两极国际战略格局出现变化,世界开始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转变。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未来局部战争的主要样式,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央军委敏锐察觉到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新发展,对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1993年1月,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实现了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即军事斗争准备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到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进入21世纪,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向信息化军队转变。在这种条件下,江泽民进一步充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提出进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建设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真正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军队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首先,进一步进行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向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目标迈进。1991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八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全面落实“八五”计划纲要问题。这两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着重调整增强军队打赢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一支组织精干、战斗力强的军队,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的军队总定额压缩到300万人的战略决策,进行体制编制调整改革。1992年4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部署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工作。4月30日,中央军委正式下发《“八五”期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精简总体方案》,决定全军由329万人调整到300万人。1995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九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要求把军事斗争准备上的转变和军队建设上的转变联系起来,正式完整地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根据这一转变,军队改革进一步向注重质量建设的方向前进。其次,调整改革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1993年12月7日,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局部调整全军武器装备工作分工问题的规定》,强调武器装备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部队武器装备的综合技术保障能力。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进一步解决领导多头、管理分散、政出多门、机构重叠这些制约武器装备发展的问题,统一全军武器装备发展规划与管理,促进中国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更快发展,中央军委确定成立总装备部,初步形成了全军主要武器装备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武器装备分散、分段、多头管理的局面,对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其三,开展科技练兵,改变军事训练模式。随着高科技在战斗力生成中作用和地位的不断提高,江泽民强调要开展科技练兵活动,增大训练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提高军队的训练质量,不断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军事训练模式的改变。其四,改革后勤保障体制,建立联勤保障体制。为改变陆、海、空三军在后勤保障上存在的自成体系、分散保障、效益较低的弊端,1990年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实行联勤改革的初步构想,决定先搞代供、代修、代医,最终目标是实现联勤。1998年4月,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系统阐明了联勤的发展方向、改革途径、最终目标。1999年1月14日,中央军委正式下发了《全军后勤保障体制调整改革实施方案》,并于1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军后勤保障体制调整改革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联勤实施方案。此后,后勤体制调整改革工作加速进行。自2000年1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正式开始实行以大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保障与专供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这一阶段的军队改革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进行,开始提出军队建设模式整体转型的问题。
第五阶段:科学发展阶段(2004年~ ) 新世纪新阶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世界新军事变革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军队改革所面临的新任务。军队改革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新要求,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加快进行,以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中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改革重点由规模调整转为优化力量结构,军事斗争准备由应急式准备转入常态化建设,武器装备发展强调自主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军队从结构上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军队改革开始步入科学发展、整体转型的新阶段。
二、重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