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恩格斯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又是思想领域的革新家。他从事军事理论研究的过程,充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通过这次学习和研究他解析19世纪80、90年代欧洲战争与和平前景的论述,我们还能在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方面,获得许多新的启迪。
(一)认识上的结论,要随着客观的条件的变化而发展
恩格斯在自己投身科研工作不久就曾提出:“结论要是没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不足取,……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下面让我们看看,随着时间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他在不同时期对未来战争特点的不同认识。
1851年4月,他在《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一文中,在详细地剖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特点之后,对未来战争的情景进行了构想。鉴于作为拿破仑战争特点的军队的运动性和众多性在未来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中将会有更高水平的表现,恩格斯认为,未来的“战争可能而且应当在一个比拿破仑时代所需要的更短促的时间内结束。由于大量的耗资,是需要这样的,而由于这样庞大的人数所施行的任何一次突击必将有决定意义,而是必然要这样的。”
这就是说,未来战争,当时在恩格斯看来,将是速决的。之所以会如此,原因有两条:一是战争进行的时间长了,国家在经济上负担不起;再就是由于参战的兵力庞大,一次突击就足以解决战争胜负的归属问题。可是,30几年之后,进入80年代后期,恩格斯对未来战争的看法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778年12 月,他在为波克罕著《纪念1806年至1807年德意志爱国主义者》一书写引言时,探讨了未来战争的规模和特点。他认为一场将会有800万到1000万兵士彼此残杀的未来战争,其持续时间,将会是三四年。促使恩格斯在未来战争看法上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武器装备在质上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普法战争以后欧洲各大国在战争物资方面的大量积累。20世纪一十年代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准确地印证了30年前恩格斯对未来战争特点包括其持续时间的科学预见。
(二)透过巨大的破坏性,看到了制约战争的可能性
武器的巨大破坏性,在一般人看来,是一种可怕的战争力量。可是,恩格斯却把它看成是一种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告诉人们,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武器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核武器本身的巨大威力,是热兵器出现后近几百年来武器性能不断改进达到质的飞跃的具体体现,也是武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战争目标的反面的一种不寻常现象。
人们制造武器总是为了用于打仗的。可是,核武器制造出来以后,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日本使用过两次以外,则从未再上过战场。这样,它就反而成了一种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
恩格斯不把事物的属性看得一成不变的思想方法,值得我们不断重温。
(三)客观上存在制约战争的条件,不等于和平就有了保障
恩格斯晚年所处年代,欧洲大陆,战争力量的增长同制约战争因素的扩大,一直在彼此你追我赶。这里有一个最终谁占上风的问题,也有一个怎样促使保卫和平的力量赢得压倒优势的问题。
恩格斯对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解决这一问题的指导思想也十分明确,即从坏处着眼,立足于最坏的可能际遇;向好处努力,争取最好的可能结果。 他认为,宇宙间,事物的发展不是径情直遂的,意想不到的困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不能贪便宜走捷径,而要准备走艰难曲折的路,下大力气争取好的未来。
因此,恩格斯为防止和推迟战争爆发、赢得和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如,必须不断揭露战争策划者的阴谋;要积极宣传保卫和平的重要性;要竭力促成消除一切可能引起战争的隐患;要大力提倡裁减军备;要制定防止侵略战争的共同的国际政策,反对各行其是,等等。
恩格斯在自己的晚年,一直在为保卫欧洲和世界和平而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事实证明,他为此而付出的辛勤劳动是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即推迟了一场新战争的爆发。因而,他在当时提出的关于防止战争、保卫和平的种种措施和整个思想,具有普遍的真理性。
(作者为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学会高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