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际安全
亲历者讲述“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发布时间: 2010-03-02    作者:程奇文    来源:《洛阳晚报》 2010-03-02
  字体:(     ) 关闭窗口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苏军不断在边界挑起事端,1964年10月至1969年2月,苏军在中苏边境地区挑起各种边境事件达4180余起。1967年后,苏军开始入侵珍宝岛,制造流血事件,打死打伤中国官兵多人,并抓捕中国渔民。
  1969年3月2日和15日,大批苏军两次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军对入侵苏军进行了顽强反击,保卫了祖国领土,这就是著名的“珍宝岛事件”。当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会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10月,中苏边境谈判在北京恢复。
  “珍宝岛事件”发生前,中苏边防部队很友好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40年了,《洛阳晚报》还能记得我们这些老兵,让我非常感动!”7日,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退休干部、71岁的杨学忠来到本报编辑部,十分激动地说。
  1956年,杨学忠光荣入伍,在朝鲜“三八线”执行守备任务,1958年回到沈阳军区,在边防军某部“红一连”服役。熟悉“珍宝岛事件”的朋友,大多都知道“红一连”,该连是珍宝岛中方主要参战部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969年,杨学忠是“红一连”指导员,“珍宝岛事件”前后,由于连长外出“支左”,杨学忠负责“红一连”的作战指挥。
  杨学忠说,1964年以前,新中国军队在中苏边界线根本不设防。用战士们的话说,与“老大哥”(指苏联)接壤最美了,“背靠沙发”,既舒服又安逸,根本不用担心。
  后来,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分歧,矛盾日益升级。1964年,中苏两国相继在边境地区设立哨卡,边防军开始巡逻,双方不断出现摩擦。1968年3月,“红一连”进驻乌苏里江南岸的饶河边防站,珍宝岛就在该连防区。
  杨学忠说,1968年,两国巡逻兵虽有摩擦,但仍保持友谊,见面偶尔互赠礼品。“红一连”向苏军赠送毛主席像章、香烟和香肠,苏军向我战士赠送列宁像章、画报和黑面包。
  根据国际惯例,中苏边界以乌苏里江主航道为界,珍宝岛、七里沁岛均在主航道以南,当然属我国领土。苏军却频频侵入两岛挑衅,矛盾随之激化。
  摩擦加剧,双方用棍子、枪托“交火”
  1968年下半年,由于苏军频频侵入我方领土珍宝岛和七里沁岛,殴打我渔民,驱赶我边防哨兵,摩擦越来越激烈。
  杨学忠说,珍宝岛面积小,没有常住居民;七里沁岛较大,住了不少渔民。苏军常出动装甲车,在七里沁岛上横冲直撞,驱赶、撞伤我国渔民。我渔民捕鱼时,苏军常出动直升飞机,飞到渔民头顶,卷起积雪、灰土,故意捣乱。
  苏军海洛夫卡边防站少尉伊万最嚣张,他长得高大威猛、胡子拉碴,骠悍好斗,常指挥装甲车撞伤我方渔民和战士,毒打我方战士,臭名昭著。由于“骚扰有功”,他很快被提拔为上尉。1968年,伊万制造摩擦时,惹恼了中方渔民,大伙儿一拥而上,将伊万的左腿打折。从此,“瘸子上尉”成了中国人对伊万的称呼。
  为保护渔民,杨学忠率领“红一连”战士热天骑马,冷天滑雪橇,加强七里沁岛的巡逻。一旦看到苏军装甲车撞伤我方渔民,战士们就用木棍将装甲车的车灯砸坏,或者在装甲车上贴上写有“打倒苏修”、“打倒勃列日涅夫”字样的标语。
  当时,我军想把苏军赶走,苏军也想把我巡逻队赶走,双方谁也不肯让步。闹僵了,双方士兵膀子扛膀子,凭体力相互驱赶,或者用棒子、枪托打架,但谁也不敢开枪。肢体冲突中,双方各有优势:苏军士兵身高力大,一旦被他们抱住,我军战士在肢体冲突中会吃亏;我方战士虽然个子小,但行动灵活,一旦使出“扫堂腿”或“踢裆”,对方就得倒地惨叫。总体来说,由于苏军拥有装甲车、坦克和直升机,装备好,在冲突中稍占上风。七里沁岛、珍宝岛等地3名渔民就被装甲车轧死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