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向世界,适应挑战,不断优化中国国防经费结构
中国财政收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对国防建设投资的规模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增加。目前,中国国防支出的总体水平是比较低的,2000年的国防费只有146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日本的30%,英国的40%,法国的48%,德国的64%。中国国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美国、韩国、印度、英国、法国等国家。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国防费规模只是满足国家和平与安全的基本需要,不构成任何对他国安全的威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国防费规模、结构的变动趋势,调整和优化国防经费结构是中国目前重要的战略与政策选择之一,也是当务之急。
1.增加武器装备采购经费比重,充分利用国际化的军品市场,提高我军武器装备的技术构成和升级换代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军品市场的形成,许多国家国防工业自成体系的发展模式已被打破,欧盟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近20年来武器装备支出的资料表明,其进口武器装备在全部装备中的比重一直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因而国内军工企业逐步萎缩。
“冷战”的结束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为中国国防经济走出“规模小而全、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发展怪圈,面向世界并与世界各国国防经济的发展模式相衔接,创造了大环境和大气候,必将带来中国国防经费使用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必须统揽世界国防工业的发展格局,创新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模式,调整工业结构,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之路。一方面,要通过收缩过长过散的军工战线,淘汰落后技术,减少无效耗费,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我国有比较优势的高精尖国防工业中来,组建几个有国际竞争力的军工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建立与国际接轨、密切分工协作的武器装备生产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根据国际市场为我国提供高精尖装备的现实可能性以及他国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军品状况,从我国军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度加大军品进口经费的比重,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军情的军品国际市场采购之路。武器装备采购经费在整个国防经费中的比例,体现我军的实力和国防现代化水平,我军武器装备采购经费逐年增加份额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防工业全球化的合作与生产,活跃了国际军品贸易市场,促使国防技术和武器装备更具商品化,军事技术引进和装备采购更具商业行为。因此,不断增加武器装备采购费是当前和今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
2.增加国防科研经费的比重,增强我国国防工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力,实现我国国防科研体制和科研成果的整体优化。国防科学技术和系统武器装备的国际贸易,终究不同于民用技术和产品,因为它毕竟直接关系到一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格局。因此,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为避免成为强大对手的附庸,尤其是在战时为免受制裁、禁运的遏制,必须自主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等,特别是关键技术优势。鉴于此,中国必须在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性技术进步加速、竞争加剧的条件下,认清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调整、增加国防科研经费的投人比重,以提高我国国防科研的保障能力和军事高科技的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各国相互依赖、依存进一步加强,相互协调、妥协成为消除和缓解国家之间矛盾和分歧的主要手段,发生世界性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减小,全球军品需求必将出现减量发展的趋势。因此,和平时期我们要从以储备高技术武器装备为主转向储备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主,把有限的国防经费用在加强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武器装备预研上,进行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储备。同时,通过发挥军事高技术的民用效应,寓军于民,军民通用,增强我国从整体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潜力和实力。
3.在调整军队有机构成、裁减军队员额的同时,通过合理配置国防财力资源,在全球人才大战中生成和积聚人才大军。不断提高军队有机构成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军事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军建设的战略抉择。提高军队有机构成,要求对国防资源进行重整,不断降低人员费比重,实现资源的内部转换。影响人员费所占比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员数量、人员生活水准和国防经费规模。人员生活水准具有刚性的特点,在国防经费规模既定的情况下,要降低人员费比重,只能把军队无效、低效和多余的人力资源转移出去,继续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与此同时,必须把稀缺、急需和重要的人力资源引进到军队中来,以实现军队质量建设的基本目标。世界各国莫不把保持和提高军人整体素质作为一项国策,并主要通过增加和保持军队个体人员费水平来实现这一目标。古往今来,军队从来都是人才的竞技场,也是人才的交易场,谁的资源配置超前合理,谁就能取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经济全球化既引发和加剧了军事人力资源的国内交流,又引发和热化了它的跨国流动潮。目前,我军人才队伍的状况并不理想,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差距都比较大。一方面,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军与我国企业高科技人才的待遇反差较大,在国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国际竞争中更处于劣势。因此,在减少军队员额、节省人员费的同时,必须引人激励机制,在国防经费中增加用于培养、吸引和保留高科技人才的经费比重,促使和保障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建造一个适应军事高科技发展和军队现代化编制编成的高技术人才集团。
4.优化军兵种构成,提升高技术部队的投资比例,力争把我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合成军队。从上一世纪后半叶世界上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看,远程空袭、精确打击、海上封锁等已成为主要的作战样式和达成战略目的的有效手段,对制空、制海、制信息权的多维、立体争夺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战争样式的演进要求对军队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不断加大海军、空军以及新兴的高技术军兵种部队建设的投资比例。美军陆、海、空三军的比例为37.1:34.1:28.8,⑥高技术部队是其武装力量的主体,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将其大部分国防资源投向高技术部队建设。目前我军传统部队人员基数过大,耗费国防资源的比例偏重,而新兴部队无论是从种类上、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资源配置不适应现代化军队构成的要求。站在国际军事发展潮流的浪头,审视我军高技术部队建设的实际,应该调整和组合有限的资源,建立和运用三军资源配置模型,优化资源分配方案,使高技术军兵种部队投资水平逐步与世界接轨,增强我军的整体防卫能力。
注释:
①周建设:《中国国防经济面临的新变化》,《军事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②李怀信:《新时代与新国防经济学》,《军事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③《日本的防卫预算》,《外军后勤信息》2002年第1期。
④《印度2001一2002年度国防预算》,《外军后勤信息》2002年第2期。
⑤《从国际比较看日本的国防预算》,《外军后勤信息》2002年第l期。
⑥张昊:《裁军:国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由之路》,《军事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