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整转型与改革发展(1978—1998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阶段。国际环境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决策层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判断。据此提出了国防建设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即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这就为国防科技工业全面实行战略性转变奠定了基础。为适应社会发展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目标,国防科技工业从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出发实行了军民结合的发展方针,由单一面向国防建设服务转向面向四个现代化服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日趋缓和的国际形势,提出国内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2年1月,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经验后,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5](p.108)根据这一重大的战略调整,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是大幅度减少国防投入;二是收缩国防科技工业规模,进行“保军转民”战略调整;三是对一些困难较多的三线军工企业开始调整搬迁改造,解决其生存和发展问题;四是围绕建立军品合同关系、政企分开、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问题,开始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6](p.5)国防科技工业开始了企业制度改革。1986年7月,调整军工管理体制,将原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改为由国务院直接领导,为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纳入国家统筹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创造了有利条件,解决了国防科技工业在上层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的军民分离的弊端。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国防科技工业大规模地开展了“军转民、内转外”活动,适时地实行战略转变,由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转变到为整个“四化”服务,取得了重大成就:1.形成了一个高效精干的军工企业体系。我国过去规模庞大的军事工业和人员数量逐渐减少,经过军工企业机构和产业重组,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已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企分开、产研结合、供需分离、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3.大部分军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4.为我国武器装备发展,满足部队需要,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保障任务,提高武器装备科研水平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军民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军事装备科研生产由过去的单一指令性计划管理转变为指令性计划下的合同管理,其实质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计划为主的机制。但是市场机制在这一时期的作用是有限的、间接的,合同只是计划的附属物,并不具有现代经济合同的性质。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滞后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的任务只得拖延到新的历史阶段。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日益明显地在全球推进,势头越来越迅猛,世界进入了新一轮高技术竞争。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我国的国情、国力出发,制定了对策。1986年,我国制定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正是为了进一步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既开发明天的技术,又引导今天的技术进步,推动高技术流向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为中国的腾飞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也指明了科技发展的方向。近几年来,“863”计划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火炬计划”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绩。科技进步在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面,也获得了许多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两弹”爆炸,卫星上天,核潜下水,核导发射的基础上,在战略武器、常规武器、导弹、飞机、核潜艇和光电系统等大型科研工程,促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改善我军武器装备水平,增强我军现代化作战能力方面,都获得了重大发展。但与国外相比,我们在很多高技术领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应该在吸收、消化、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科技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力争在高技术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努力创造出具有竞争能力的高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力争进入国际舞台。
三、迈入新世纪的国防科技工业(1998年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