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大庆参阅武器为苏军现役标准,常规装备首次达到世界水平
1959年10月1日,在喜迎十周年大庆的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受阅部队由十五个徒步方队、十四个车辆方队和六个空中梯队组成,共1.1万人。新拓宽的长安街上展示的新装备,九成以上都是由国内军工厂生产出来的。
此次受阅的步兵全部手持56式冲锋枪或半自动步枪,炮兵装备的是59式高炮和加榴炮,装甲兵装备的是刚刚出厂的59式坦克。这些带着“5”字头的武器已经基本达到或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人民解放军的装备水平经过抗美援朝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在五十年代中后期通过引进苏联新的军工技术和设备又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此时经过解放后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工业产值在世界上的位置已跃居为第7位,国防工业也形成配套的体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后来落实的工程共150项),其中有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各种主战装备的制造厂。苏援的工厂设备并非无偿,不过根据中苏科技协定规定不讲专利,苏联专家传授技术后完全由中国自主生产。这样,在不到十年时间内,中国以几十亿人民币费用就建立起配套的国防工业基础。
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取得了飞速跃升,然而其基础并不稳固,因为那些新武器仿制于苏联,并没有完全吃透其技术。1960年7月,赫鲁晓夫突然决定撤走在华苏联专家,许多国防企业便因技术援助中断而陷入停顿。同年夏天,国内“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也显露出来,同年9月中央决定,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以后逢十年大庆才举行阅兵,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年度阅兵就此停止。
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和中苏关系恶化,使中国军队装备换装的进程也被打乱。面对苏联政治压力,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了坚决斗争。1961年初,赫鲁晓夫曾采取了缓和措施,对华提供了苏军现役的米格-21战斗机和生产技术资料。中苏关系这一度好转为时不久,便因1961年秋苏共召开二十二大时批判斯大林等问题又出现恶化。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中方出于当时的政治观点批判苏联采取的是“冒险主义”和“投降主义”。同年11月间,苏方在米格-21的技术资料还未最后交齐时便停止这一援助项目,中苏之间的军贸从此中止。
从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我国在重点攻关的“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和人造卫星)项目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常规装备发展却大都处于停滞状态。国内军工部门虽努力消化苏联技术,却因原来的科研基础薄弱和“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冲击,多数项目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至70年代后期,中国的主战装备如坦克、战斗机还停留在二次大战后的第一代水平,西方和苏联却已迈入第三代。直至1978年末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军工生产和军队装备才又焕发了生机。
1984年参阅装备虽显落后,战略导弹却极具震慑力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国防部门组织人走出国门,与西欧军工科研机关开展了交流,就此痛感到自身差距并增强了追赶的急迫性。
从1979年开始,中国的武器装备以自主研发为主,发展进入一个技术积累期,国内军工科研部门在经费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在多研制、少生产的方针下还是发展了一些重点装备。1984年国庆35周年时,天安门广场的国庆阅兵式在相隔25年后又得到恢复。
在1984年的国庆阅兵中,受阅部队达万人,其中有地面方队42个,空中梯队4个,国内研制成功的69-Ⅲ型主战坦克、自行榴弹炮、装甲输送车及歼-8歼击机都参加了检阅。这些全系国产的武器的技术标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有一代的差距,却显示了常规兵器研制突破了长期相对停滞的局面而有了质的跨越。此次阅兵时,第二炮兵战略导弹方队的大型牵引车载着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东风”战略导弹首次亮相,成为阅兵中最耀眼的明星。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的这些最具备威力的战略性武器,体形硕大威武,能够执行核反击任务,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一支支最有威慑力的长空利箭。
从当年的历史镜头中可以看出,参加阅兵的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表情同多数来宾和群众一样都是兴奋的。虽然看到了军队装备的差距,却有了自己独立摸索建立的基础,并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的大好条件,这决定了国防建设必定迎来新的腾飞。
中国同西方的军事交流,在上世纪80年代末曾戛然中止。中国军工科研人员深感愤慨的同时,也认为并没有白费金钱和时间精力,因为与美国、西欧这一段时间的交往毕竟大大开拓了眼界,使中国武器发展能跃上一个新台阶。其主要成果,主要体现为国内军工部门能够跳出旧日苏联装备的研发思路,这为后来自主科研以及运用新技术改造原有装备奠定了重要基础。
50周年大庆阅兵展新颜,全面追赶国际新潮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上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军事斗争舞台的主角,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向中国国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展现了新的机遇。江泽民代表中央军委及时提出了科技强军的要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使人民解放军在完成机械化补课任务时,也及时地抓住了信息化这一新契机,武器装备的发展也有了一个跨时代的提升。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时,天安门前又举行了阅兵式,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国防建设的新成果。江泽民登车检阅部队后,长安街上通过了各种型号的常规装备和战略武器,百分之九十几都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此次阅兵展示了新研制的多种战术导弹、几种新型坦克和装甲车、多种新式步兵武器,显示了中国在常规武器装备方面有了巨大进步。与15年前的阅兵相比,此次参加检阅的多数武器已经弥补了国际上的“代差”,其性能大都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国防事业经历了艰苦时期后又开始了新的腾飞。
在国庆5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时,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再一次向世人显示了雄姿。当第二炮兵4个导弹方队驶入中心受阅区时,立即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中国的战略导弹已不再像15年前阅兵时那样是清一色的“庞然大物”,人称“个头小了,威力大了”。此次受阅的战略导弹是可以公路机动发射的远程导弹,表明机动能力大大增强,已经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军事力量体系。
从1999年起,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后20年的努力,已经有了较为雄厚的财力和科研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已能够保障投入必要的资源于军队建设。2008年我国的国民产值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合4.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4强,略逊于日本而居世界第三,中国的国防费也有了保证。近10年来,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重要阶段,即各个重点项目都立足于自主研发,并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的军事部分中特别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军队的武器装备也在同步发展。今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海军在青岛举行了海上阅兵,胡锦涛检阅了全部由国产舰艇组成的海军编队和应邀前来的十几国军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进步。今年10月1日,在庆祝国庆60周年时,天安门广场上还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届时又会有新型武器亮相,以显示中国自主研制的装备正在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如今,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和平发展的中国具备庞大的经济实力,自然应该有保障自身安全的相应的军事实力。通过观看国庆阅兵,人们会看到中国的国防力量正在旧貌换新颜,已能够有效地保障中华民族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