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战争的总体性日益加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同国家之间工业体系的对抗,国防科技工业动员在整个国防动员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彰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概而言之,通过国防科技工业动员来有效地应对在“在工厂和实验室里进行的战争”,一方面可以增强国家的安全水平,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国防保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统筹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不断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动员在战争动员中的威慑能力 战争实践一再证明,战争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敌我双方战争动员的情况。国防科技工业动员虽然不是军事战斗力的直接构成要素,但能为军队战斗力生成和恢复提供持续支撑。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科技局部战争,参战兵种多、战争强度大、装备损耗严重,只有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动员的作用,才能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今,信息化不断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动员的水平。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国防工业地位进一步彰显。与此同时,民用工业凭借信息化技术,进入分系统、零部件层次上国防科技工业动员的能力也大为加强。信息化技术消融着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界限,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整合国防科技工业动员能力,使潜力调查、预案生成、动员演练、动员实施等更加快捷高效,从而对战时的装备需求具有更为敏锐的反应能力。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军方通过网络化的装备生产维修动员组织系统,启动武器承包商(既有来自国防工业的也有来自民用工业的)的动员生产,对一些科技含量高、保养和维修难度大的装备,承包商提供了“从工厂到战场”的一切支持。 和平时期的国防科技工业动员,是通过积蓄装备生产潜力,为满足战时对装备需求的急剧扩张创造条件,来获得威慑能力。威慑的目的是使敌人放弃战争,用和平手段来解决同己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矛盾。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过程,是非常成功的国防科技工业动员活动。它告诉潜在的和现实的敌人,中国可以将核潜力转化为核实力,战时根据需要生产核武器对敌人进行打击。十几年前美国富布赖特基金会的霍姆斯博士发表的文章就曾经指出,中国的中程弹道导弹所具有威慑和报复作用,使得潜在的敌人企图对中国发动战争时不得不考虑再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将国防科技工业动员锻造为赢得战争胜利重要环节 国防科技工业动员不仅关系着能否达成战争的战略目的,而且对整个战争的进程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保障取得战争胜利,在战争进程中必须不间断地补充和扩充装备生产能力,研制和生产新的武器装备,以强大的装备保障力来形成战场优势。受装备购置费的制约,平时研制定型的高科技装备不可能大批量生产换装,更不可能大量储备,战时所需大量装备只能通过战时紧急实施生产来进行保障。和平时期加强动员准备,集聚强大的装备生产潜力,从组织领导、法律约束、动员程序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动员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和潜力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为军事斗争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防科技工业动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战时控制装备保障创造条件,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环节和纽带。从时间上说,未来战场充满不确定性,环境可能会派生出对所需装备的特定需求。平时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动员工作时,必须结合战争装备需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使装备生产潜力具备一定的弹性和柔性,以便战时适时满足装备在数量和品种上的需求。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和美国工业界依靠强大的技术储备,在收到GBU―28钻地炸弹的研制任务后,立即开始设计、试验和制造,27天就研制出第一批炸弹,有效地保障了作战行动。没有平时的充分准备,是不可能做到的。从空间上说,必须集聚分散在各处的装备生产潜力,将其合理配置并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以有利于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动员,满足战争对装备的需求。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政府动员了分处世界各地的装备生产资源,紧急生产了战术导弹、激光钻地炸弹、轻型伪装网络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等军工生产的龙头企业,在战前就有重点地启动了包括300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在内的武器装备的生产。 协调好装备建设与经济建设,降低装备军费开支 国防科技工业动员的最终产品是国防安全效用,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国防科技工业动员占有、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是为应付未来战争而在和平时期支付的安全成本。花费这种安全成本,产出的是国家安全,目的是为了满足对国家安全的需要。高水平的国防科技工业动员可以为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创造条件,表现出正外部性。对任何主权国家来说,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都面临如何解决“大炮与黄油”关系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动员准备,使处于隐性状态的装备生产潜力资源,平时为经济建设服务,战时服务于装备生产。 战时装备保障一靠战前装备储备,二靠战时装备生产。若将国家的大量工业资源用于平时的装备生产和储备,将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军事化,使得国家背上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正如恩格斯所说:“事情发展成这样,谁也不会比‘暴力’即国家更感到苦恼,国家现在建造一艘军舰要花费像以前建立整整一支小舰队那样多的金钱;而且它还不能不眼睁睁地看到,这种贵重的军舰甚至在下水以前就已经过时,因而贬值了。”现代装备的价格日趋昂贵,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武器装备的造价,坦克从10万美元增加到400万美元,增加了40倍;战斗机从20万美元增加到2000万―4000万美元,增加了100―200倍。这就造成了军费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现代武器装备具有加速贬值的规律,使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和精神磨损畸高。只有平时少生产、少储备、多研制,大力气做好国防科技工业动员工作,才能适应武器装备造价高、精神磨损大的发展趋势,切实降低装备军费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