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动员与国防教育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张云    来源:《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2003-04-14
  字体:(     ) 关闭窗口

  5、军事后勤这是军队建设的重要保障,无论清末新军还是国民党军队,一般都仿照西方军队的后勤制度。大抵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设立后勤专门机构。袁世凯从编练新建陆军至编成北洋军,逐步改进后勤机构,在总部设有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军医局,各营设相应的专门委员及医官,明确职责,专司其事。如粮饷局,于每月派员会同各营主官及营饷员,在操场点名发放、又如军医局负责指导各营医官,帮助筹建军队医院之责。国民政府成立后,行政院设有军政部,下设军需署,辖总务处、会计司、储备司、营造司、审核司等;军事委员会之下亦设军政厅,下辖航空、交通、军法、军械、军务、军医等六处。该会后来还组建了后方勤务部、卫生勤务部等,使其后勤机构不断趋于完善,更接近于西方军队的后勤机构设施。二是健全后勤供给系统。新军的后勤供给系统虽有所改善,但最主要的是接收了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这是一些军队部分武器的主要来源。到国民政府时期,为健全后勤供给系统,除扩建和整顿上述兵

  工厂外,并在全国开办了一批新的兵工厂,设置了较大规模的物资储备基地与仓库。及至抗战爆发,除海军困"经费所限制,未能作大量之建设"外,空军建成了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萍乡中国航空器材有限公司、韶关飞机制造厂。海军在上海高昌庙设飞机制造厂,并在南京、南昌、洛阳、广州、杭州、重庆建造了飞机修理厂。陆军在萍乡等地筹建了被服厂,在洛阳等地开设粮袜厂,在南京、汉口、开封、洛阳等地开设储备仓库,储备各类军械及弹药。后勤供给系统的逐步健全,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又一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军队的后勤工作,认为衣、食、住、行的物质条件和武器技术装备,以及枪支弹药,是军队赖以生存、作战的基础。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已提出要把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作为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他指出:"特别是红军给养使之比较地充足一点。则是迫切地需要的。"毛泽东强调的"特别性"、"迫切性",是鉴于人民军队当时所处的"粮食万难、款子万难、伤兵医院万难"的情况而提出来的。实际上,人民军队的后勤工作具有与中国其他军队完全不同的特点,即强调以经济民主的原则办后勤;强调依靠人民群众办后勤;强调从实际出发办后勤;强调增产节约办后勤。在频繁的战争年代和基本上无后方的艰苦环境下,这些原则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比如抗战时期,毛泽东、党中央派遣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屯垦练兵,号召全体官兵开展大生产运动,增强了军队的后勤保障,开创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新局面。在长期革命斗争年代里,人民军队所形成的后勤工作的一整套方针、原则和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

  中国军队近代化是在旧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由于社会政治制度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挠、打击,使先天不足的中国军队近代化受到严重影响,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然而,它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军队的近代化必须依赖于社会经济水平和物质基础,并受其制约。恩格斯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从整体发展角度观察,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资本主义与中国自明代后期自发的资本主义因素相遇,导致了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处于凝固和封闭式状态的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十分软弱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催化和推动。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洋务运动中兴办起来的近代化军事工业和铁路交通运输业等,则又为中国军队近代化创造了社会的和经济的环境。国民政府成立后,经过一系列强制的经济措施,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首先接收了北京政府所经营的交通、邮电事业,接收了兵工厂和银行,并改组和建立了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成立了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党正是以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后盾,为军队的近代化筹划资金,提供赖以发展的条件。从经济实力上看,南京国民政府远远超过它的前辈--清王朝。因此,在军队近代化的规模、效果以及深度等方面,也足使其前辈膛乎其后,望尘莫及。

  然而,无论在清末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其经济基础之脆弱,生产水平之低下,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更谈不上有一个具一定基础的国防工业体系。这就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时代特点。因而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程度及其前景了。清政府曾想完全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组织结构、训练方式、军事技术、学堂教育、营制饷章、武器装备等要求,使中国军队全盘西化,但结果心有余而力不足,既不能为军队提供足够的军用物资、武器装备,又无法支付充裕的军费开支,因此未能如愿以偿。国民党军队近代化的特色和内涵,虽远非清末新军所能比拟,但与同时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相比,则可谓相形见绌。尤其长期以来,国民党推行"安内攘外"的反动政策,内战连年,外患不休,使得农业经济日趋凋弊而无法复苏,国际贸易日趋萎缩而无法改观,国民工业基础日趋动摇而无法振兴,严重地阻碍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检阅其军队,不得不承认其陆军"编制复杂,武器种类、制式不一,装备器材缺乏,官兵训练不精,因之数量虽多,而质量薄弱,殊不合现代军队之要求";"海军方面,为经费所限制,未能作大量之建设";而"空军兵力,甚为薄弱,每年经费,亦甚支细"。社会经济水平是衡量军队近代化程度的标尺,没有一支军队的建设能够超越客观的物质基础。因此,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才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出路所在。

  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时告诉我们,军队近代化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民众素质(包括体质、文化程度、民族意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自己的文明、智慧著称于世,但也留下了沉沙糟粕。伴随中国社会内部新陈代谢而演进的军队近代化过程,充满了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新生力量与腐朽力量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一大特点。事实上,从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和科学技术在中国军队内部开始移植、萌芽之时起,传统观念、落后意识和儒家文化,就顽固地加以抵制,竭力表现自己。一方面,军队的近代化被限制在以父家长制为宗法社会组织的樊篱之中,从清末统治阶级到国民党统治者,都竭力贯彻"忠君"思想,强调随行纲常礼教、儒家道德。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熏陶,对军官层和士兵层的大多数人来说,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并以此作为部队生活的准则;另一方面,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滋蔓起来的内倾封闭式小农价值观,也渗透到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各个环节。军官层中普遍存在着裙带风和恩师、门生关系。袁世凯、蒋介石所培植的北洋军阀体系和国民党新军阀,如果从观念形态上追根溯源的活,是可以从小农价值观的泛滥之中寻找到活水源头的。透过军队近代化的外观,可以见到中国军队军官层中,普遍而广泛地熏染着自私而落后、散漫而懒惰、保守而不求进取等小农意识。同样,组成中国军队基于部分的,仍然离不开广大少有知识、近乎文盲的士兵层,军官中反映出来的各类弱点,其中一部分则于士兵层中表现得更为强烈而已。

  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观念是一种社会的惰性。在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中,那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旧观念所设置的种种规范,就足以引起人们的反思。如果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几十年里,中国军队在兵器更新和采用某些西式训练方法以及军制等方面的部分改革中,受到了顽固守旧派的狂叫怒骂,受到反科学、反改革的封建陈腐教条竭力抵抗的话,那么,从甲午战争开始,这种正面冲突已经基本结束。但斗争依然存在,并更深刻地反映到了军队内部的肌体中。那种尊古贱今、墨守成法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在兵工厂,进口了"第一流的设备",而仍然卖力地制造着旧式武器;在军营里,"兵不谙器"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新式武器性能复杂,因而"停半演半",弃而不用;甚至在战场上,将领们仍守古法,"各执其偏见,以为牢不可破"。先进的军事技术不断受到冷落,完全是传统观念和儒家思想在作祟,这是延宕军队近代化进程的原因之一。因此,扫除传统观念的影响,抵制落后意识的侵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促进军队近代化的必然前提。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传统观念实行决裂,从而划清了与地主资产阶级军队的原则界线。这个优良传统,必须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