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动员与国防教育
新中国国防动员体制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徐奎 曹延中    来源:《军事历史》(国防与军队建设史研究)2007 年第2 期 2007-02-14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为动员准备与实施的神经中枢, 国防动员体制是迅速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关键。我国的动员体制是借鉴苏联国防动员体制, 继承我党革命战争动员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 伴随着国际战略环境和周边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 政府机构和军队编制体制的多次改革, 国防动员体制也历经多次调整,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模式。考察和分析我国国防动员体制的发展历程, 对于国防动员体制的调整和充实大有裨益。

  一、应急性探索时期 (1949 年—1955 年)

  新中国刚刚成立, 百废待兴, 新生政权亟待巩固, 国家经济亟需恢复。朝鲜战争的爆发, 又迫使党中央以“打烂了重建”的决心和意志进行抗美援朝作战。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军事斗争形势, 国防动员建设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 国防动员体制也开始了探索性的构建。新中国动员体制的建设首先是从武装力量动员领域开始的。1949 年 9 月 21 日至 30 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其中第23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兵制度, 保卫地方秩序, 建立国家动员基础, 并准备在适当时机实行义务兵役制。 ”有长期革命战争实践的铺垫, 民兵制度一经确立便得以顺利实行。翻身解放的广大工农大众拿起了武器, 积极参加了解放大西南、大西北、东南沿海岛屿, 剿匪反霸斗争和抗美援朝作战, 在保卫和建设新中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党、政、军对人民武装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取得人民群众团体的有力协助, 使人民武装更好地履行保卫地方秩序及兵役动员的任务,中共中央于1952 年12 月4 日决定, 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之下, 建立从中央到乡的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民兵制度实行5 年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兵役法》颁布施行。民兵制度的建立, 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的成立, 《兵役法》的颁布实施, 全面打牢了新中国武装力量动员的体制建设基础, 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动员体制建设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构建武装力量动员体制的同时, 以抗美援朝作战为平台, 其他领域的动员体制建设也在“边打边建”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一是健全群众性动员机构, 成立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 统一领导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二是建立军工生产领导体系。当时, 中国的工业极为落后。为了夺取抗美援朝作战的胜利, 中国政府下决心建立军工动员基础。1950 年, 国家在成立重工业部的同时设立了兵器工业办公室和华北兵工局。1951 年初, 中央兵工委员会成立, 统一管理和调整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建立的和新回到人民手中的、原属国民党政府的兵器制造企业。1952 年成立了当时国防科技工业最高管理机构— — —国防工业部。军工生产领导体系的建立, 有效地组织原军工企业抓紧恢复生产, 也为全面发展中国的国防工业, 增强工业动员基础迈出了第一步。三是成立专门的国防交通管理机构。为了解决好抗美援朝作战中的交通运输保障问题, 1950 年 11 月中央成立了军委军事运输司令部, 随后各大军区、海军、空军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军事交通管理机构,驻铁路、水路沿线还成立了军事代表办事机构。铁道部、交通部和邮电部根据中央政府和军委的要求, 分别建立了军事动员和战备机构 (当时称三局、三处、三科) , 主要负责本系统的国防交通工作。四是成立了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针对美国空军及国民党空军的袭扰, 中央于 1951 年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 彭真、聂荣臻、薄一波、李立三等五人组成的中央人民防空筹备委员会, 办事机构设在公安部, 同时各中央局和省、市委开始建立人民防空组织机构。1953 年11 月, 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正式成立, 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 把人民防空工作列为公安部门的一项任务, 并将中央人民防空办公室改称人民防空局, 各省和重点城市公安厅 (局) 下设人防处或科。另外,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管理外国企业、资产的条例和命令,对在华的外资企、事业单位进行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

  从整体上讲, 这一时期国防动员体制建设处于摸索阶段, 系统地架构国防动员体制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形成, 所采取的动员方式和方法带有很强应急性的特点, 基本上是按照革命战争年代的办法, 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全党、全民齐动手, 以人力动员为重点, 采用临战动员的方式进行。其成功之处在于较好解决了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动员体制建设的一些基础性问题, 并对后备力量、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军工生产等主要动员领域从领导和组织体制、法规制度、管理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 沿袭战争年代的动员方式, 明显不适应建立全国政权以后的动员要求, 特别在抗美援朝大规模作战结束、国家全面展开经济建设之后, 国民经济动员没有专门机构管理, 平时难以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 战时难以满足战争对经济动员的需求。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后, 国家体制渐趋完善,具备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条件。苏联顾问班可夫于1955 年1 月提出了在国家计委成立“军事经济计划局”的建议。党中央采纳了这一建议, 于1955 年11 月由国家计委组团, 赴苏联就国民经济动员建设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全方位参观学习,由此开始全面创立我国的国防动员体制。

  二、仿苏全面建设时期 (1956 年— 1962 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