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是我军开展军事民主活动的组织保证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开展军事民主活动的根本前提。我军在“三湾改编”时,重新建立了党组织,设立了党代表。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认为连队是军队的基层战斗单位,必须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使它成为团结与战斗的核心,第一次实行了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委的新制度。各级党委是部队开展军事民主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党支部是军队中的基层组织,是各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党支部的民主建设属于党内民主建设内容,但由于党支部的性质决定,基层党支部又是党联系广大基层官兵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因此,党支部在开展军事民主活动中作用至关重要。党组织有计划、有组织的领导这一运动为我军开展军事民主活动提供了政治保证,确保了参与活动的官兵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统一。
(三)军队内部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我军开展军事民主活动的制度保证
军队推行民主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动力和源泉。毛泽东指出:“统一在军事上尤为重要,但是军事的统一,亦应建筑在民主基础上。在军官与士兵之间、军队与人民之间、各部分军队相互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民主生活、民主关系,这种军队是不能统一作战的。”[2]179我军开展军事民主活动是基于军队推行民主这一基础之上的。我军内部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开展军事民主的制度保证。一是军人委员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确保士兵享有应得的政治权利,我军在部队中创建了士兵委员会组织,并且规定士兵有申诉权、监督权等。后来士兵委员会逐步发展为军人委员会,并且制定法规保障这一制度的运行。二是士兵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早在1928年11月,毛泽东就主张士兵代表会议要形成制度,并与士兵委员会相得益彰。《红军士兵会章程》规定,团营士兵会设代表大会和执委会。士兵会最终发展为今天的军人代表会议制度,这一制度为士兵维护个人权利、发扬民主提供了保证。
(四)始终不渝的走群众路线是我军开展军事民主活动的作风保证
群众路线是我党我军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军事民主是军事工作中的群众路线。作战时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让官兵讨论如何完成战斗任务,使上级的意图变成群众的决心,战后进行群众评议,充分尊重官兵的发言权,总结经验教训,这样保证了军事民主决策的信息来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冲破国民党的包围圈,粉碎其多次围剿;抗日战争时期我军能够保持顽强战斗力,实现以弱胜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势如破竹,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历次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我军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正如贺龙所说:“许多外国人乃至一些中国人,总是不能懂得解放军的手榴弹怎么会制服了坦克?木船为什么会打败了军舰?没有大炮,怎么会炸开了坚固的城墙和钢骨水泥的碉堡?如此等等,一连串的解不开的‘谜’。其实,这一切奇迹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除了我们部队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勇敢精神外,主要的就是靠了个‘大家想办法,人人出主意’的军事民主。这就是我们的‘秘密’。”[3]17实践证明,发动官兵想办法、出主意才能充分保证军事民主决策的信息来源,保证决策的准确性,有利于作战的胜利。体现官兵主人翁地位激发了官兵参与军事民主活动的积极性。我军内部一贯推行民主,使官兵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军队的主人,促进了军事民主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到:“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主义。”[4]65新型人民军队实行了民主,官兵思想得到了解放,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军队的主人,就会极大地焕发革命责任感和牺牲精神。我军战争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使官兵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我军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才能在军事民主活动中竞相迸发。
我军开展军事民主的历史经验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开展军事民主活动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信息流动速度加快,战场环境、官兵素质、武器装备、作战思想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形态也发生重大转变,战场决策快、战机难把握等等一系列问题都给军事民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给领导决策带来了更大的困难,首长要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决策就必须迅速掌握大量正确信息,军事民主是发动群众的最好办法,只有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民主与纪律[M].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1985.
[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贺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民主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