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中国和大秘书处在总结5月以来的和平签名情况时将中国和平签名运动的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5月中旬至6月底为第一阶段,7月初至8月中旬为第二阶段,8月中旬以后为第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情况作了概要的介绍,认为和平签名运动表现出三个特点,即“和平签名运动是我国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结合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保卫世界和平运动中间表现了非常的坚决性”,“和平签名运动的发展是全面性与深入的”。总结出七点工作经验,即“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对群众进行统一领导”;“和平签名宣传时与当前的形势、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各部门的具体业务相结合”;“针对群众思想顾虑,及时地进行宣传教育”;“应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方式应力求灵活”;“多用文字以外的其他宣传方式”;“普遍设立签名站,要布置得很隆重,有专人负责讲解”。列举了六点政治收获:即“广大的人民大众从这一次和平签名运动中间,上了政治大课,培养了国际主义观点”;“全国人民检阅了自己的强大力量,从而加强了对保卫世界和平的信心与决心”;“全国各地各级政府进一步与当地人民取得了密切的联系”;“在和平签名运动中间,全国各地群众组织大有发展,各部门工作也推进一步”;“在运动中涌现了大批积极分子,打下今后工作开展的基础”;“全国各地各单位普遍地建立了宣传网,培养了大批的宣传干部”。[17]这些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1月底,北京市和各地的和平签名运动基本结束,并转入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的时事宣传运动。[18]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的和平运动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余 论
这场声势浩大的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的内容、特点及其体现的特殊的历史意义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第一,北京市和平签名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这场运动是在冷战初期社会主义阵营的生存与安全面临帝国主义战争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发生的,以进行和平签名为主要特征,以反对核武器运动为中心,适应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要求,是一次有领导、有纲领、有计划、有步骤、群众性的和平民主运动。这场运动的规模、声势较大,发动面较广,运动本着“多一份签名,多一份力量”的宗旨,最终有184余万人签名(约占北京市总人口的90%),充分体现了人民要求和平的强烈意愿和反对战争的坚强决心。整个签名运动不仅和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斗争密切结合在一起,而且和大规模的时事宣传工作相结合。和平签名运动用各种形式向人民进行了时事宣传,使人民进一步认识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和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并使人民以实际行动积极地投身到巩固和平的事业中去,实现了具体活动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二,这一运动针对性、渐进性、系统性、实效性较强,显示了北京市民众保卫和平的决心和力量,在社会上产生了强大的道义和舆论影响。这场运动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个运动“归结到一点,就是战争与和平问题”。[19]通过这一运动,揭露了帝国主义发动战争阴谋和独霸世界的野心,消除了部分人中存在的恐美、崇美心理,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壮大了保卫和平的统一战线和力量,彰显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和平签名运动中,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和各种不同信仰、不同职业、不同政治团体的人们团结在这个运动的旗帜下,通过直接参与签名或具体的日常行为来支持签名以表达爱国之心,使签名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影响,形成一股强大的和平浪潮。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签名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国内外形势尤其是朝鲜局势的变化,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这场和平签名运动还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巨大的现实意义。这场运动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为抗美援朝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为今后的大规模时事宣传工作提供了不少经验,同时也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值得提出的是,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反战潮流和反战和平运动,从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朝鲜战争的扩大及美国对原子弹的使用。当时的英国共产党人乔治·马秀斯曾说过:“假如没有人民的这个伟大的运动,原子弹恐怕早已经落在朝鲜了。”[20]更为重要的是,这场运动还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战争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与旨在限制、遏抑这一规律之运行的努力之间并无任何矛盾”,[21]而且,任何危及人类生存的战争政策都是不得人心的,最终要失败的,面对战争的危险,只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团结战斗,兼顾各方的利益,消除冲突的根基,消除相互猜疑,消除对于各种阴谋诡计的恐惧,建立信任沟通机制,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才能为人类社会赢得持久的和平。
[ 参 引 文 献 ]
[1]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世界和平运动文献(1945~1954)》,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21页。
[2]《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上林伯渠开幕词》,《人民日报》1949年10月3日。
[3]新华时事报刊社:《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新阶段》,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66页。
[4]《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新阶段从斯德哥尔摩归来(之一)(中)》,《人民日报》1950年4月27日。
[5]《徐冰同志关于禁止原子武器签名运动问题给崔月犁、彭真、刘仁三同志的信》,北京市档案馆:001-006-00413。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46页。
[7]《关于北京市各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工作报告》,北京市档案馆:001-012-00061。
[8]《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主席郭沫若在北京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大会上的讲演》,《人民日报》1950年5月15日。
[9]《北京市抗美援朝分会(曾平)一九五〇年签名运动计划要点及市和平签名运动情况报告》,北京市档案馆:001-006-00573。
[10]《北京市各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工作总结》,北京市档案馆:001-006-00573。
[11]《巩固革命胜利与保卫持久和平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主席郭沫若五月十三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词》,《人民日报》1950年5月14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主席郭沫若在北京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大会上的讲演》,《人民日报》1950年5月15日。
[12]《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号召全国人民参加保卫和平签名定七月一日至七日为和平宣言签名运动周》,《人民日报》1950年6月24日。
[13]新华时事报刊社:《扩大和平签名运动》,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1~2页。
[14]《和平签名运动深入广大农村京郊广大农民指斥美帝罪行各村和平签名运动继续展开》,《人民日报》1950年9月4日。
[15] 艾铁民:《和平签名工作中的模范战士——北京市二区高玉泉、张杨氏两位老大娘是怎样发动八千余人和平签名的?》,《人民日报》1950年8月17日。
[16]蔡畅:《把和平签名运动再扩大!再加强!》,《人民日报》1950年8月17日。
[17]《中国和平签名运动的情况》,《人民日报》1950年10月2日。
[18]《各地保卫和平签名运动基本结束全国签名人数达二亿二千余万》,《人民日报》1950年11月14日。
[19]梁希:《我对和平签名运动的看法》,《人民日报》1950年7月3日。
[20]秋楠:《保卫和平的斗争》,《世界知识》1950年第21期。
[21]《关于谴责新战争准备与五强缔结加强和平公约的提案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六日维辛斯基在联大政委会上的演说全文》,《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