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古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位于我国西北的新疆地区,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明交流融合之地,存世的汉文和各种民族文字古籍藏量异常丰富,保护好这些古籍是传承文化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基础工作。
1月26日,由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承办的“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图书馆展览中心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首都北京举办的全面展示新疆珍贵历史文献的大型专题展览,也是对新疆古籍保护工作成果的一次检阅。展览有几个重要特点,一是历史跨度长,展出了来自全国23家收藏单位320件展品,包含从先秦至明清二千年间的文献文物;二是内容丰富,展出了涵盖22种民族文字的木简、文书、古籍、舆图、拓片等类型文献;三是价值珍贵,展品中超过半数为现今仅存的孤本,21种典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许多文献是首次面世。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展览通过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献展示,充分反映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多种文化的融汇地,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西域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西域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丝绸之路要冲、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处,这里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丽风光,有驼铃铿锵、文明交融的历史回响,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讲:“这是一块宝地。在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罗马文化体系。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
这片广袤土地目前生活着47个民族,从古至今各族人民不断开拓,使之成为人类优秀文化的荟萃之区。新疆素有“语言文字博物馆”的美誉,丝绸之路也被称为“求经传教之路”和“语言文字之路”,考古发现记载有19种语言、28种文字,这些语言文字成为打开许多历史、宗教和文化之门的钥匙。古籍是新疆历史文化和这些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
新疆地区古籍藏量十分丰富,目前已知的汉文古籍超过50万册件,少数民族古籍2万多册件,西域文书2万多册件。其中,少数民族古籍包括回鹘文、龟兹文、婆罗米文、察合台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托忒蒙古文、柯尔克孜文、满文、锡伯文、乌兹别克文、塔塔尔文、藏文等多种文字。这些古籍凝聚着先民们的智慧,忠实地记录着新疆历史发展轨迹,承载着新疆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整理挖掘这些古籍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探索各民族交流发展的历史,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