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再写深圳故事——深圳经济特区30年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票选扫描
发布时间: 2010-09-05    作者:胡 谋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9-05
  字体:(     ) 关闭窗口

  只有艰辛才能带来辉煌

  蛇口微波山下,袁庚当年竖起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牌,今天依然高高耸立。

  站在口号牌下,深圳人都会向它行注目礼。许多深圳市民将它列为30年100件大事的首选,因为“正是这句口号和它传递的精神,创造了深圳30年的奇迹”。

  从1个网点、8个人到跻身全球前100家银行之列,从仅有13名员工的保险公司到全球金融企业排位第二十名,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到集装箱世界销量第一的“世界集装箱大王”,蛇口走出的招商银行首任行长王世祯、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总裁麦伯良等当年的改革先锋,今天与“蛇口老帅”袁庚一起,成为特区30年30位杰出人物的候选者。

  替人代理、却让人一脚“踹”了,逼得任正非用2万元全部“家当”打造华为,2009年入围世界500强;24年前倒卖玉米的王石,倒出了“地产大锷”万科,2009年荣登全球住宅企业销售之冠;向亲戚借钱、带着几个人在旧车间里“敲敲打打”,王传福敲打出全球“电池大王”比亚迪,并发誓要做“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许多参加投票的深圳人认为,这些创业者的成功“是深圳的骄傲”。

  深圳人同时也了解成功创业者曾经的窘迫。中兴通讯的侯为贵用“来料加工”攒下的血汗钱“孤注一掷”起家、腾讯的马化腾一度因养不起而打算卖掉两只“QQ小企鹅”、“U盘之父”邓国顺参加“高交会”却交不起展位费……一位网民说,自己的一票“既为他们今天的辉煌,更为他们昨天的艰辛,因为只有艰辛才能带来辉煌”。

  创新就是深圳的城市DNA

  在参加投票的深圳市民眼里,“创新度”是一个分量颇重的标准,因为“深圳的辉煌和创业者的成功都离不开创新”。

  饱受“代理”窝囊气的任正非、侯为贵,以专利打造出通信制造业的“中华双雄”;握有电池核心技术的王传福,一步就与世界汽车巨头站到了同一起跑线;邓国顺用“U盘”终结了“软盘”;1985年,拿到大宗土地的华侨城没去赶“开发区”的时髦,却凭着“想象+创造”,在寸草不生的深圳湾滩涂建起今天的中国第一“旅游城”……

  “中国航天员戴的中国手表”,飞亚达让世界知道航天表不再是瑞士“一枝独秀”;迈瑞在纽约上市,“用美国资本收购美国企业”……不仅是技术,深圳人把创新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1995年,“三来一补”在国内“遍地开花”,深圳却以高新技术取代“三来一补”;当“文化的出路”众说纷纭,2003年,深圳断然将文化作为“立市之业”。高交会、文博会,被称为深圳的决策者两大创新之举。

  政府机构实行大系统管理体制、公开选拔高层级政府官员、成立尝试“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区……不仅是经济,深圳的决策者将创新的触角伸向了更多领域。

  创业者在创新、决策者在创新、普通市民在创新。大芬村民通过租房,竟然将小小的“城中村”变成“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画工用999幅油画拼绘的“大芬丽莎”,代表深圳微笑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案例实践区。

  “第一个30年,深圳的崛起靠创新,又一个30年,深圳的发展更得靠创新”,一位投票的网民写道:创新就是深圳的城市DNA。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