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三十而立,再塑深圳精神
发布时间: 2010-08-07    作者:胡 谋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8-0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不失“争先排头”的气魄

  有人作过统计,深圳的30年曾有过200多个国内“首次”、“率先”;深圳的30年也创下并保持着多项全国“第一”、“之最”。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也是排头兵。

  2009年6月,履新后第一次调研,王荣就发现了问题:深圳是首批服务外包城市,服务外包规模为何大大低于国内其他城市?“30年的深圳,怎么看上去比60多年的新加坡还老旧?”

  每年内地有许多招商团来到深圳,“深圳如今却没有以前那股劲,反不如内地主动”;一位离休的深圳老领导尖锐批评,“现在深圳有些干部只求过得去就行”。

  但王荣同时看到,深圳企业“争先排头”的动作越来越大。

  比亚迪要做“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招商银行要做“中国最好的银行”;2009年,华为蝉联中国电子信息百强榜首、中兴位列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第一、腾讯争来中国互联网收入之冠……

  深圳人意识到,深圳企业的“争先排头”证明有为才有位,“守摊子没有前途”。于是,“关外”瞄准“关内”:宝安将140平方公里的619个工业园整合为18个、目标是土地“单产”与“关内”持平;“特区”瞄准“特区的特区”,高新产业园区以11.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带动174平方公里地方新区、整体实现核心区每平方公里GDP195亿元的全国第一……

  要有“动大手笔”的胆量

  当年,深圳动的都是大手笔,就连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也振聋发聩、石破天惊。30年间,深圳的闯与试就一直没有“停笔”。

  上世纪90年代,当全国大张旗鼓招商引资、与“三来一补”相伴相生的开发区遍地开花时,深圳却将目光移向高新技术,开始“第二次创业”;本世纪初,一直被认为“对文化没有发言资格”的深圳,公开宣布将文化作为立市之业。

  深圳大手笔的笔锋同时触向政治。政府大楼取名“市民中心”、成为国内最早没有围墙的政府;设立2个新区、发出“逐步取消区政府”的信号;对党代会代表、高层级政府官员部分实行公推直选……

  虽说一直没有“停笔”,但在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深圳的决策者们却把“创新精神弱化”列为深圳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许多代表也认为,深圳在下一步的改革创新上,要有大气魄、大手笔。

  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出题给深圳:“未来30年,深圳要干什么?”7月1日,深圳特区扩至深圳全市,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给深圳出了一道大题目。

  按照这些大题目,深圳正在以大气魄谋划改革、开放、发展的大手笔:小政府、大社会,深港、全球合作圈,打造深圳的“新界”,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

    1.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四区叠加”的历史逻辑及经验启示
    2. “闯”和“创”成就了深圳
    3. 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4. 深圳特区30年 为中国城市经济“高位突围”探路
    5. 特区,承载中国的梦想
    6. 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7. 20世纪80年代上海青年服务队再研究
    8. 王瑞芳: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
    9. “外汇券”与中国的外汇管理工作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市场化与法治化互动的生成逻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