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选拔干部
在选人用人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真正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凭借多年来公选打下的坚实基础,广西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步伐越迈越大:2009年在自治区层面先后开展了“两个面向、五个批次”的公选工作,共选拔干部614名,首次面向海外招聘高校和企业领导人才,同时,公开选拔录用县乡领导干部和乡镇机关公务员,涉及自治区、市、县、乡镇、村五级和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之大、力度之大,在广西干部工作史上前所未有。而今年正在进行的“公开选拔、选聘干部千人计划”,又是一次更大的突破。
“过去选拔干部,只能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结果,不知道干部是怎么选上来的。现在干部选拔过程全部透明!”2009年12月5日上午,在家里收看防城港市公安系统公开推选副处级领导干部面试现场直播的退休干部黄文良,和家人热烈议论着每一位考生的表现。
防城港市干部公推公选“阳光选才”这一创举,可不仅仅是一次现场直播这么简单,而是包括了阳光提名、阳光面试、阳光票决三个环节。提名环节推行“三荐制提名法”,即干部自荐提名、群众举荐提名、单位推荐提名;整个面试过程通过“现场旁听+现场直播”的方式让群众直接参与和监督;而双会制(全委会、常委会)两轮票决制既防止了少数人说了算,又加大了竞争力度,拓宽了选择余地,提高了公信度。
在贺州,2009年底,通过“广推优选”方式,从263名人选中择优选拔了20名处级年轻干部,市委组织部对选拔结果进行问卷调查,满意率竟达97.9%,连落选者也称赞“方法好”。
“‘广推优选’制度从提名环节到票决环节,层层把关、逐级淘汰、环环相扣,较好地实现了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竞争择优、扩大民主的有机统一,大大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贺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诗浦一语中的。

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源头
由于体制的障碍,基层干部大都承受着待遇低、升迁难、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压力,一些村官特别是大学生村官感到迷茫,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广西自治区党委作出回答:把最基层的乡镇和企业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两个源头。事实上,竞争性选拔干部作为广西干部制度改革的一大方向,一开始就树立并强化了面向基层选人用人的导向。
2009年4月,广西面向基层公开选拔考录干部,从乡镇、村公开选拔录用568名领导干部和乡镇机关公务员。其中,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300名乡镇机关公务员,更是突破了以往的用人体制。
“在这签个字,然后就可以到财务处领补贴。”见到宾阳县和吉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雷春晖时,她正在帮一位老人办理迁坟手续,看起来非常琐碎的工作,她却一丝不苟。
回忆起2009年6月的公考题,雷春晖记得清清楚楚:“六畜指的是什么”、“村民间出现纠纷,怎么处理”、“如何顺利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项的征收任务”……这些题目,让积累了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她找到了“感觉”。
当村官八年来,她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函授大专、本科学习,这个一路奋斗的女孩,终于借助这次公考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实际上,通过竞争性选拔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的,不只有村干部,企业人员也同样有机会。原兖矿北海高岭土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现任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的梁超就是在2009年,广西打破身份限制、面向企业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时,如愿以偿的。
村干部可以考录进乡镇公务员、村党支部书记
可以公选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乡镇书记可以“直升”区直机关副处长……这一系列打破常规、打破职级束缚的选人用人之举,对广大基层干部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掐指一算,我已经在基层当了八年的一把手,没想到一次公选,让我的人生发生了如此大的转折。”八年间,现担任自治区纪委信访室副主任的卢新华先后在宜州市三个镇担任领导。“对我来说,这次转折是一次跨越。”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再三强调“跨越”这个词,可见他对这份职业的珍惜。但他依然关注基层,总能设身处地为基层着想。正因为来自基层,让他对基层有了更多的切肤感受。
据统计,2009年广西最终入选的30名乡镇党委书记中,最长的在乡镇干了18年,最短的6年,平均10.7年。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向群表示:“我们就是要选拔那些长期扎根基层,埋头苦干,作出实绩的人,构建更为科学的来自基层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记者了解到,今年,广西将进一步加大面向基层公开选拔的力度,开展7个批次的公开选拔活动,其中包括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乡镇(街道)领导班子任职、选拔乡镇党委书记到区直和市直机关任职等。
在广西,一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