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山青水绿林密,自然、文化遗产众多,共同的海西品牌让分散的资源抱团闯市场。厦门、武夷山开通“空中快线”,游客实现“山海一日游”。分布于两市三县的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携手组成“土楼联盟”,共迎四海宾朋。海峡旅游品牌下,全省旅游业界正计划组合高速铁路沿线景区,推出福建旅游联票。
让“虚”的资源变成“实”的产业,文化产业精品迭出:福建参与摄制的红色历史大剧《红色摇篮》荧屏热播,收获掌声和泪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使武夷岩茶热销;原生态客家歌舞集《土楼神韵》走向台湾。厦门、福州领跑动漫基地,福州网龙公司的网络游戏作品推出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版本,让外国人爱上了中国游戏,公司投资10亿元的“海西动漫创意之都”即将投入使用。
旅游文化产业崛起,直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速。一年来,福建的三产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调优带来新亮点。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推进海西建设过程中反复强调:“转变谋发展,发展为民生。一定要把经济发展始终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统一起来,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福建发展提速,百姓实惠增加。
今年,福建省最低工资再次上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首批9个试点县(市、区)应参保人员高达279.56万人。截至3月底,已有近40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在福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7年居全国前两位,农村58万寄宿生享受“校园免费营养早餐”工程。为加快解决全省民生住房问题,今年开工建设2.7万套廉租房、新增租赁补贴1万户、建设经济适用房1万套,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1200万平方米。
在寻找差距中瞄准新高度
观念换机制新,福建转变更好更快了!
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是《意见》给福建提出的发展目标之一。与京津沪比,与长三角、珠三角比,与国际先进水平比,爱拼敢赢的福建人在寻找差距中瞄准自己的新高度,获得全新的进取力、竞争力、创造力!他们说,要用更新的观念,驱动更具突破性的转变!
发展方式的转变,始于观念的转变。
在漳州,企业家李振辉给我们讲起转变观念,巧抓机遇,反败为胜,由打工仔变为品牌主人的故事。福建双飞集团,一家年销售收入数亿元的日化企业,原来主要为美国公司代工。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公司濒临倒闭,欠下双飞巨额货款。危境中的双飞,精研美国法律,出奇制胜,打响了一场用其所欠货款买下美国品牌的企业保卫战!数月后,这一品牌连同它在美国超市的连锁销售网络,一起纳入了双飞旗下。双飞由此从代工企业一跃“升级”为掌握了生产、研发到终端销售整个产业链的品牌企业。
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对接的机制创新。
在福州,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科学家给我们讲起一项科研成果起死回生的故事。这个研究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成功实现工业化示范”,入选两院院士评出的“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是科研人员打破常规组合资源,巧用上海、江苏、内蒙古三省市区的优势资源,项目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产业化的“金三角模式”,使闲置十多年的实验室成果,成功进入工业化阶段。
在泉州,宏远集团技术人员向我们介绍,坚硬的翠竹如何变成柔软的纤维,生产出一件售价500至1000美元的竹纤维西服。让竹子由“硬”变“软”的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丝关键技术,从中科院化学所“嫁”到宏远集团,要感谢福建“6·18”交易会这个“红娘”为国内外科技成果和需求提供对接平台。2009年的第七届“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项目5000多项,总投资886亿元。
这一年,福建省委、省政府还密集出台政策激励企业创新,一年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6.4亿元,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11.11亿元。科研机制的创新,使福建成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力量快速转化为现实的沃土!2009年,福建省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五位。
用人机制创新,吸引人才投身福建,以智慧引领企业,以效益激活行业!
老区龙岩,跃出低碳“黑马”龙净环保公司,短短数年间,年产值从1亿多元猛增至30多亿元。“我们靠自主创新掌握国际领先技术!”龙净放眼世界揽才,成功引进澳大利亚籍专家后,创新团队组建方式,搭建科研平台,并鼓励人人创新,改进产品性能、工序流程,用创新者的名字命名新工艺新产品。公司总经理黄炜说,目前为公司创造效益最高的一个课题组,整个科研团队1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28岁,一年能为公司带来2亿元的合同。
这一年,人才资源被增列入海西建设的“十大支撑体系”之一。今年起,福建省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引进300名左右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发出“英雄帖”,不少企业高薪“全球招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