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安徽省全境解放60周年。解放战争中发生过几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其中,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主战场就在安徽大地上英雄的安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配合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攻克了全省63个县(市)城,迎来了安徽全境的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l948年9月12日开始到l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l42天,一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l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154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其中,淮海战役使蒋介石在华东战场上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位于淮河南岸的国民党军第六、八兵团以及滁县地区的国民党第二十、二十八军逃往江南。1949年1月16日,人民解放军华野主力和江淮军区2个旅乘胜追击,在先期南下的先遣兵团的配合下,先后解放蚌埠、合肥、滁县、巢县等l2座城市和江淮之间广大地区,进抵长江北岸。1949年1月初,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由合肥南迁。1月19日,人民解放军兵临合肥城下。20日,国民党驻军六十八军八十一师2个团弃城南逃。时任国民党合肥县县长的龚兆庆在中共合肥秘密组织的策反下,保存好文宗,保护好资产,集中起自卫队,于21日打开东门,迎接解放军华野先遣纵队代表进城,和平交接并接受改编。至此,合肥和平解放,回到人民的手中。
三大战役后,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已占压倒优势。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均已面临迅速崩溃的绝境。l月21日,蒋介石被迫“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务。但此时的蒋介石,实际上仍掌握着国民党政府残存的大权,并在筹谋放弃大陆经营台湾的计划。
李宗仁在蒋介石“引退”的第二天,发表声明,表示“中共方面所提八条件,政府即愿开始商谈”。想通过和谈,同中共实行“划江而治”,从而保住国民党统治的“半壁江山”。
其实,早在淮海战役临近结束时,蒋介石就已决定放弃淮河防线,将长江以北的残余军队撤至长江以南。接着在“和平谈判”的掩护下,加紧部署其长江防线。这时,国民党军队在从湖北宜昌到上海的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约70万兵力。其中,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部约45万人,在江西湖口至上海的地段上布防;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部约25万人,在湖口至宜昌的地段上布防。另以海军舰艇l20余艘、空军飞机280多架支援作战。他们幻想依凭长江天险和海空军优势,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实现其划江而治,苟延残喘、等待时间卷土重来的梦想。
针对国民党反革命的两手,中共中央也以革命的两手来应对。一面同意与李宗仁进行和平谈判,如果谈判破裂,可以揭露其阴谋,争取和教育群众;一面积极做好渡江作战的准备。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及地方武装共l00万人,集结于长江北岸西至湖口、东至江阴,长约500公里的战线上。针对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以南的布防情况,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首先在长江下游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以第四野战军一部l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在平津战役结束后迅速南下,参加渡江作战。
为了加强对渡江作战的统一领导,1949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从地理位置上看,安徽是渡江战役的主战场,也将成为我军渡江战役的军事指挥中心。3月22日,总前委成员按照预定部署,抵达蚌埠东南孙家圩子。
在这里,邓小平根据中央军委的意图,集中大家的智慧,亲自起草了渡江作战计划,即《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纲要》指出:这一战役的目的是,以第二、第三野战军全部,歼灭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庆等地及浙赣线蒋军的全部或大部,占领苏、皖南部、浙江全省,夺取京、沪、杭,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决于4月15日18时(渡江战役真正发起的时间,是中央军委根据同国民党谈判的情况决定的,实际推迟了5天),以全线渡江作战,开始进行本战役。由粟裕、张震指挥三野的东线第八、第十兵团为东集团,在张黄港至三汀营段渡江作战;谭震林指挥三野的西线第七、第几兵团为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作战。以上两路归粟裕、张震统一指挥。刘伯承指挥二野为西集团,在枞阳至望江段渡江作战。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归西集团指挥,在武汉正面钳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总前委邓小平、陈毅在合肥统一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主持全局。
《纲要》分析了敌情可能发生的几种变化,提出应对措施,预定将战役分为3个阶段:一是完成渡江任务,实行战略展开;二是割裂和包围敌人,控制浙赣线一段,断敌退路;三是分别歼灭包围之敌,完成全战役。
《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于3月31日定稿,4月1日上报中共中央军委,4月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复总前委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邓小平和陈毅、谭震林在孙家圩子召集三野兵团首长会议,研究渡江战役实施方案的同时,决定总前委驻地继续南移,以便靠前指挥。邓小平找来了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问道:“我和陈毅同志准备进驻皖中一带,你看指挥部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曾希圣自皖南事变后,作为新四军第七师政委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在皖中一直战斗到抗战结束,对这里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听完邓小平的问话,曾希圣回答说:“前段时间我们已作过侦察,认为总前委指挥部放在肥东瑶岗村比较合适。”
他扳着手指一一道来:“一是三野渡江先遣纵队的侦察部队曾驻过瑶岗,社会情况比较清楚,群众基础好;二是位置比较适中,距合肥只有二三十里,交通便利,且又靠近第七、第九两兵团驻地,便于联络指挥;三是离开合肥,利于防备敌人空袭。”听到这里,邓小平点点头,站起身握住曾希圣的手说:“好,就这么定了!”
4月初,总前委进驻肥东瑶岗后,主要抓了这么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以相当大的精力组织侦察、搜集情报,掌握敌情变化,为大军渡江做准备。1949年4月6日,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选调300余人,组成先遣渡江大队,由八十二师二团参谋长亚冰(章尘)任党委书记兼大队长,乘夜渡过长江。这支先遣队,在皖南沿江工委、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侦察敌情,扰乱敌人的后方,并接应渡江大军,胜利完成了任务。
第二件事是组织力量调查气候变化情况和长江水情,检查全军战前准备,及时提出调整部署的建议上报中央军委,供中央决策参考。
第三件事是召开二野高级干部会议。为使战备工作更加落实,邓小平风尘仆仆从瑶岗赶到桐城,参加二野高级干部会议。在这里,邓小平、刘伯承不仅要直接指挥集结在湖口至安庆的二野的第三、四、五兵团,而且还要指挥第四野战军南下先遣兵团——萧劲光所率的第十二兵团,以及江汉等中原军区部队,沿长江自宜昌、汉口以下,直达九江,以佯攻威胁敌人的华中集团。
第四件事是抓战前动员。总前委发出渡江作战动员口号17条、《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和《关于新区农村工作的指示》,各部队普遍开展了形势和任务教育,增强全体指战员“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执行新区政策的自觉性。
第五件事是为适应渡江作战,各部队在总结淮海战役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内河、湖泊,开展游泳、划船、水上射击、救护、协同打军舰、登陆突破、步炮协同等战术、技术的训练。
第六件事是抓支前后勤工作。建立健全各级支前机构,党政军民伞体动员,以全力以赴的决心,积极做好支前工作。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复电,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当日晚,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立即发起渡江作战。在总前委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下,中、东、西三路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强渡长汀。晚8时,中路大军首先行动。第九兵团第二十五、第二十七军和第七兵团第二十四、第二卜一军组成的第一梯队,在无为至枞阳段起渡。一时间,滔滔长江之中,数千只战船冒着敌军的猛烈炮火,奋勇前进,迅速突破安庆、芜湖一线。一夜之间,渡过了3个军10个师的兵力,占领繁昌、铜陵、南陵、芜湖等地,迅速突入敌纵深50公里,歼灭敌第八十八军大部及第二十军一部,将敌人的长江防线拦腰斩断。
在中突击集团突破国民党芜湖至铜陵段江防后,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被撕裂。汤恩伯急忙于21目赶赴芜湖部署堵击。但就在当天晚上,东、西突击集团分别从镇江、江阴间和贵池、湖口间渡江。解放军用木帆船做主要航渡工具,广大指战员不顾国民党军队陆海空协同的炮火阻击和多次反扑,千帆竞发,于4月22日胜利地突破国民党军队近千里的江防阵地,登上南岸,并争取到江阴要塞守军起义,控制江阴炮台,封锁了长江。
国民党政府在其江防被全线突破后,于4月22日下午仓皇部署总退却,并企图在浙赣线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国民党政府留在南京的许多机构仓皇迁移广州,“代总统”李宗仁逃往桂林。
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中、东两突击集团在粟裕统一指挥下东西对进,迅速在皖南郎溪、广德地区包围歼灭南京、镇江逃敌5个军。接着,相继解放镇江、苏州、杭州、上海、武汉、南昌。6月2日,解放崇明岛。
至此,渡江战役大功告成,胜利结束。整个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歼敌43万余人,迫使残敌退守华南、西南,大大缩短了解放中国大陆的时间,为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策应大军渡江,皖南党组织、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初,中共皖南地委就对策应大军渡江作出了周密部署,要求沿江工委完成“直接迎接大军渡江任务”。中共沿江工委、沿江支队处在策应大军渡江的第一线,1949年2月,沿江工委作出了《为紧急完成迎接大军渡江任务的决议》,要求沿江各级党组织重点做好江边、党群、武装、财粮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4月11日,中共皖浙赣工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在大军渡江前夕,各地区应立即将武装集结于机动位置,截击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开展广泛的对敌政治攻势,号召国民党官兵主动起义。
4月18日,第二十七军军部给先遣渡江大队和沿江支队发来电报,称“2013晚10时半渡江战斗全面打响”。沿江工委和先遣渡江大队当即对策应大军渡江作出具体部署,确定沿江支队主力在泾县、南陵一带堵截敌人溃散部队,接应渡江解放军;先遣渡江大队立即北上,与沿江南芜繁游击总队协同作战,挺进江边,破坏敌人通讯联络,扰乱敌人后方。20日晚,人民解放军先遣渡江大队于21时左右占领国民党江防要塞、铜陵繁昌之间的寨山和龙门山,攻占敌人制高点,按原计划点燃火堆,火光照亮了江南的夜空,给江北炮兵指明了射击目标。随着信号弹的升起,强大的炮火开始向敌江防阵地轰击……当晚,先遣渡江大队与沿江南芜繁游击总队顺利地与中集团渡江部队胜利会师。
大军渡江后,经过华东局国统区工作部芜湖工作组和皖南地委的争取,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五旅5300余人在皖南太平、绩溪、休宁等县驻地起义。保五旅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独立旅。此外,沿江工委成功地进行了对国民党石台县长冯启元及县自卫队和青阳县国民党常备二大队的策反工作、此后,皖南秘密党组织又成功地进行了对驻守在芜湖江面上的国民党舰艇“安东号”及国民党芜湖县长谢汝昌的策反工作。
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迅速向南挺进。从4月21日到23日,铜陵、繁昌、贵池、东流、至德、南陵、太平、青阳8县先后解放。
4月20日,国民党芜湖县长谢汝昌,接受共产党提出的7点行动计划。22日,谢汝昌率党政人员及所部1500余人起义投诚。23日,国民党主力溃退时,谢汝昌率地方武装部队维持秩序,迎接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二团入城。4月24日,皖南重镇芜湖市解放。同日.南京市军管会派军事代表组前往马鞍山接管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暨马鞍山分矿。到4月29日,宣城、当涂、泾县、宁国、石台、旌德、广德、祁门、郎溪、歙县、休宁、黟县先后解放。4月30日,国民党屯溪守备司令部司令方师岳,在中共皖浙赣工委多方争取策动下,宣布屯溪守军起义,皖浙赣支队和平接管屯溪市。同日,绩溪县解放。至此,皖南地区全部解放。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和皖南游击部队共3000多人,在歙县县城斗山街天灵寺,举行皖南全境解放和两支兄弟部队会师庆祝大会。庆祝大会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南逃之敌,于5月7日至l0日,在浙江开化以北金马镇附近的山区,一举将国民党安徽省最后一任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张义纯、省保安副司令兼皖南师管区司令阮云溪、皖南师管区副司令李秉钧捕获,同时俘虏国民党安徽省保安部队5000余人。至此,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覆灭,安徽全境除皖西金寨县和岳西县城由国民党残匪盘踞外,均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