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最大经济特区的发展新蓝图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转变发展方式纪实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由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喜讯传来,琼岛大地一片欢欣鼓舞的景象。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全局,赋予海南经济特区的新使命;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凝聚民意汇集民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全新定位。《意见》描绘了我国最大经济特区的发展新蓝图:今后5至10年,建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探索符合海南省情的发展方式
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加快海南发展,发挥海南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是中央对海南的希望,也是海南民心所向。自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为尽快赶超全国总体发展水平,历届海南省委、省政府都在发展方式上不断进行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建省之初,海南提出工、农、贸、旅并举的发展举措,并一度以房地产业、工业作为主导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又制定了将海南建设成为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发展思路。
2001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向海南省政府递交《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框架建议》。2007年4月召开的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正式提出海南要加大旅游业对外开放,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
海南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是对省情的认识日益清晰的过程,是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构想的提出和完善,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和支持。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寄语海南广大干部群众,要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集约发展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2009年4月,温家宝总理到海南澄迈、儋州和海口等地调研时强调,要把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努力达到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现代旅游标准。
2008年5月,海南省政府发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本内涵、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同年9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提出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措施。2009年1月,海南省政府开始组织编制《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搭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本框架。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关心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构想,迅速进入国家的决策层面。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支持海南省发展旅游业有关问题的函》,同意海南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试验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两年多时间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由地方决策迅速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