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解放以来的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及城乡关系变动
发布时间: 2010-01-08    作者:施镇平    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学术资料)2005年3月第6卷第2期 2010-01-0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上海解放至今,行政区划已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最大的调整有两次,一次发生在1958年,将10个县划人上海,实行市管县体制;另一次是在so年代以后,分期分批实施区、县合并或撤县建区,以适应农村城市化的进展。在城乡关系方面,1958年以前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区,只有近郊几十万农村人口;1958年以后实行的是二元经济结构,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还有一次逆城市化运动,城市人口倒流人农村;只有到了90年代以后,城乡之间的差别才开始缩小,一批批市民动迁到以前的农村,而又有一批批农民成了市民。农村城市化是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伴生物。

  一、从1949年到1957

  上海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在区以下设立的是保甲制度。临解放时,全市共设30个区,1080个保,保以下为甲,约2.68万个甲。[1]1949年解放后,基本上按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接管,废除了保甲制度。当时30个区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市区20个区:黄浦、老闸、新成、静安、江宁、普陀、长宁、邑庙、蓬莱、篙山、卢湾、常熟、徐汇、闸北、北站、虹口、北四川、提篮桥、榆林、杨浦。郊区10个区:新市、江湾、吴淞、大场、真如、新径、龙华、高桥、洋径、杨思。郊区10个区中包括54个乡、7个镇。3237个自然村。[2]

  当时上海市的行政区划大体在高桥、洋径、杨思、龙华、梅陇、北新径、真如、大场、江湾、五角场一线的范围之内,全市面积只有636.18平方公里,其中郊区529.43平方公里。[3]1951年时,全市人口共552.20万,其中市区473.70万。[4]

  当时,上海周边地区的宝山、嘉定、川沙、上海、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个县,其间的隶属关系虽然也发生过某些变动,但直到1957年底,都是由江苏省管辖的。10个县中,除崇明因为隔了长江划归南通专区外,其余统属于松江专区。

  1949年到1957年,上海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但步伐很小。如:1952年,在浦东增设东昌区;1953年增设水上区(后又撤消)1955年将江苏省嘉定县的162平方公里划归上海。比较大的一次调整是在1956年,那一年,在市区撤掉了6个区:老闸、北站、常熟、北四川、篙山、静安,同时将浦东区划归市区。郊区其它9个区合并成3:高桥、洋径、杨思合并为东郊区,昊淞、江湾、大场合并为北郊区,真如、新径、龙华合并为西郊区。

  1956年底,全市共划分为18个区,其中市区巧个。全市总面积654.46平方公里,其中郊区513.56平方公里。[5]

  1957年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共689.69万,其中市区6093万。[6]

  二、从1958年到1985

  1958年是卜海行政区划调整力度最大的一年。年初,先把邻近江苏省的宝山、嘉定、上海3县划人上海,东郊区与东昌区合并为浦东县。同时,撤江宁、新成两个区,设立静安区;撤邑庙、蓬莱区,设立南市区;榆林区并人杨浦,提篮桥并人虹口;增设昊淞、阂行两个区。到这一年的年底,又将江苏省的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7县划归上海。到1959年底,上海全市一共设立13个区,11个县,全市面积达到5940平方公里。在郊区11个县中,包括172个乡镇(人民公社)2677个村(生产大队)。全市总人口达到102839万,其中郊区441.11万。[7]在郊区除了部份城镇人口外,有农业人口331.58万。[8]

  1959年到1965年,上海的行政区划作了几次小的调整。1961年撤消浦东县,所辖地区分别划归杨浦、黄浦、南市3区和川沙县。1964年撤消阂行区,所辖地区并人徐汇区;撤消吴淞区,所辖地区并人杨浦区。撤消东郊、西郊、北郊3个区,所辖地区分别归入川沙县、上海县、嘉定县和宝山县。

  1965年,上海全市共设10个区、10个县,这种行政体制一直保留到1980年。是年全市户籍人口一共有1093.79万,其中郊区450.72万。[9]郊区一共设34个建制镇,如川沙县的高桥、洋径,南汇县的惠南、周浦,嘉定县的嘉定、南翔等。还有197个人民公社,2852个生产大队,农业人口371.79万。[10]

  从那时起,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彻底形成。在计划经济的严密控制下,非但郊区的户口不能迁人市区,而且按人分配的物资、同一级别的工资,郊区也要比市区少。就是邮寄一封平信的资费也不一样,宝山、上海、嘉定3县及川沙县邻近市区的部份乡镇享受市区的“待遇”,而其它郊县则要加倍,同外省市一样。也就是说,在川沙县洋径、杨思等原来就属于上海的地方,贴4分钱的邮票就可以把平信寄到市区和嘉定、宝山、L海县的任何一个地方,而寄到本县的川沙县城则需要贴8分钱的邮票。这种情况直到90年代资费改革后才宣告结束。

  1986年到1977年,由于市区大批知识青年上111下乡,大部份去了外地,一部份到上海郊区,因而城乡人口发生了较大的变动。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8年底,上海共动员109.58万历届中学毕业生下乡,其中到本市郊区的有49.25(插队落户11.72万,农场37.53),到外省区的有60.13(插队落户38.28万,农、林场21.85)[11]

  因此,到1977年,在全市1086.4万人口中,市区人口减少到547.06万,(1965年为643.07),而郊区人口增加到539.41(1965年为450.72)[12]

  1981年到1984年,上海的行政区划又作了一些调整。1981年,重新设立吴淞区和阂行区,杨浦和徐汇两区的管辖范围相应缩小。1984年,把上海县的北新径地区并人长宁区,上海县的龙华和潜河径地区并人徐汇区,川沙县的洋径地区并人黄浦区,嘉定县的真如地区并人普陀区,宝山县的江湾和五角场地区分别并人虹口区和杨浦区。

  1985年底,全市共设12个区和10个县。在10个县中,建制镇减少到28个,还有208个乡,3006个村。该年全市总人口1216.69万,其中郊区51839万。市区由于范围扩大及知识青年回城等因素,人口增加到698.30万。[13]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