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奠基人
王震在进军新疆的途中,就孕育了建设新疆的宏图,他亲自到武功农学院、西北工学院等学校做工作,动员了1万多名知识分子随军西进。这批知识分子进疆后成了建设新疆的骨干。一兵团从酒泉向新疆进军时,王震命令二军六师师长张仲瀚率一支30多人的测量队轻车简从,直奔南北疆分界处的天山咽喉焉誊、库尔勒一带,并电令陶峙岳将新疆的农林水牧专家集中一批到焉晋会合,赴开都河南岸的荒原和铁门关一带进行察勘,为部队生产作好准备。①王震并命令部队开始有组织地接收国民党部队所遗弃的废铁制造农具,收集种籽,进行生产准备工作。王震从长远的观点出发,把军队屯垦看成是建设边疆,减轻新疆各族人民负担,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西北边防的战略措施。
1949年12月5日,中央军委发出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的《军委关于一九五零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驻疆人民解放军响应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号召,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继承南泥湾屯垦的光荣传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50年就获得可喜的成绩,共开荒83万多亩,大大超过新疆军区的计划,收获粮食6500多万斤,皮棉67万斤,达到全疆部队粮食半自给。到1952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62万亩,收获粮食1.9亿斤,皮棉近700万斤。部队自有耕牛3万头,羊55万余只,猪3.5万头,家禽5.2万余只。自给率(含津贴、服装、菜金在内的所有费用),达到65%。从生产初期的无菜、无油、缺吃少穿的困境,发展到每人每天2斤蔬菜、30克油,每人每月3一4斤肉。
王震不仅组织、领导、指挥部队进行生产,而且身先士卒,亲自参加劳动。1951年2月春节刚过,迪化驻军十七师整修和平渠,砌渠的7200立方片石,要从30多公里外的三雨碑运到工地,没有汽车,没有马车怎么办?师党委决定用人拉。师长程悦长、政委袁学凯率领全师指战员,每人拉着一个爬犁,利用冰冻路滑,拉运片石。王震司令员、六军军长罗远发、政委张贤约也亲自拉着爬犁参加运片石的劳动。从身经百战的将军,到普通士兵共5800余人,肩并肩地在雪地上用爬犁拉运石头,从三雨碑到安宁渠形成一条长龙,场面壮观,轰动了整个迪化城。“王震将军拉石头”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佳话。
部队参加农业生产,减轻一了各族人民的负担。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农民交的田赋和附加负担是70余万石粮食,更沉重的负担是还要出“公差”,南疆群众用小毛驴把军队的给养运到迪化,运到北疆,少则一两个月,多则要半年。因此,老百姓把出“公差”看成畏途。解放后,由于部队生产自给,1950年农民只交了44万石粮食,“公差”也免除了。这就是说,新疆的部队增加了一倍,而群众的负担却减少了将近一半。新疆各族人民从这里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同国民党军队压迫、掠夺人民是根本不同的。对此,毛泽东曾经作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我王震部入疆,尚且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现在他们已站稳脚跟,取得少数民族热烈拥护。’,②
在军队大规模垦荒的同时,王震明确提出要在新疆兴办现代化的企业,培养新疆的工人阶级,发展壮大少数民族中党的组织。在一缺资金,一几缺人才的情况下,王震号召驻疆部队节省军费开支以筹集资金。在王震的号召下,驻疆人民解放军,广一大指战员干方百计,节约资金。他们节约棉衣、单衣、毡筒、手套、帽子,穿在身上的衣服也要省掉几个口袋,甚至以盐水当菜,省下大笔菜金。他们不仅节衣缩食,而且把津贴费也节省下来存入军人生产合作社。1950年平均每人节约了20元银元。这些钱加上缴获敌人的一些银元,就作为兴办现代工业企业的资金。
为了建设新疆,王震有一种求贤若渴的精神,为党重才、惜才,为国用才、护才。他在进疆途中,动员了一批知识分子随军西进,这批知识分子进疆后成了建设新疆的骨干。当时,新疆有一些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知识分子,由于种种问题未被信任,但王震精心从他们中挑选人才待之以诚,大胆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地质研究所所长王衡升是李四光的高足,著名的地质专家,但由于新疆宣布起义前夕,他曾以个人名义给几个国家驻迪化领事送化石片(三叶虫)作为纪念,而被判重刑。王震知道这个情况后,亲自作了了解,认为王衡升可以信用,便派自己的车把他接来,向他请教,让他为新疆建设出力。王震像磁铁一样,在自己周围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像农学教授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钢铁专家余铭任、纺织专家刘钟奇、轧钢专家顾乃义、水泥专家陆宗贤、设计专家刘和田等等,都是王震在领导新疆现代化建设中的高级参谋,他们为新疆建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当王衡升提出在迪化开掘露天煤矿的建议时,王震亲自同他实地勘察,决定立即动工,并动员新疆军区司令部各直属单位广大指战员参加义务劳动。王震身先士率,带头参加劳动。原计划需要两年完成,实际只用了4个月就正式投入生产。王衡升感动地说:“真不了起,我从解放军身上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
解放前新疆不产钢材,王震从新疆未来的发展需要出发,高瞻远瞩地作出决策,决定建一设八一钢铁厂。1951年动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承担施工。鉴于当时新疆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技术落后,设备材料奇缺,所以在建设方式_卜采取主要生产设备和技术骨干从内地搬迁和调入的办法。经王震与华东军政委员会协商,让售了益华钢铁厂,搬迁到新疆,并从天津、苏联等地买来有关设备。当时新疆没有铁路,运输十分困难,有一重型机械13吨,由上海运到西安后,汽车无法前运,后又由铁路运至内蒙的二连.绕道经蒙古运至苏联阿拉木图,再由苏联重型拖拉机经伊犁才运到迪化。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一座30m“高炉,二座0.5吨转炉和一套小轧机,1952年投产。
到1952年,先后建成的大中型厂矿有: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六道湾露天煤矿、苇湖梁发电厂、乌拉泊水电厂、新疆第一水泥厂、第二水泥厂、八一面粉厂、新疆机器厂、木工厂等12个。这些工矿企业初步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前进的基础。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王震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他的领导和关怀下,扩建了新疆学院,新建了自治区党校、八一农学院、新疆军区工业学校、塔里木农垦大学、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八一干部子弟学校、新疆军区俄文学校等。
社会改革的积极探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