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往的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同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与多国接壤,周边形势的变化与新疆密切相关。毛泽东决定在新疆创建新疆兵团,是希望通过新疆兵团这种形式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祖国边防,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毛泽东指出:“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12]“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13]因此,“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14]针对新疆的实际情况,毛泽东还明确指出:“新疆反修工作主要还是经济问题。农业要一年比一年增产,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要有积累,但不要过多,要征购,但不能过重,人民负担要减轻,商品供应要比别处充分些,特别是布、茶、糖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必需品要多供应些。新疆人民生活要改善,要比苏联还好。”[15]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新疆兵团成立后,不仅保持了人民解放军的组织形式和政治工作制度,实行兵团、师、团三级管理,而且还牢牢抓住发展这一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兼顾政治和军事使命,在新疆发挥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三大作用,创造了辉煌业绩。在经济发展上,到1966年底,新疆兵团国营农场发展到158个,耕地80.86万公顷;人口148.54万人,占新疆总人口比重的16.39%;职工80.86万人,是新疆职工总数的48.36%。国内生产总值6.29亿元,占新疆生产总值的24.38%,其中,农业总产值3·64亿元,占新疆的15.62%,工业总产值6.12亿元,占新疆的38.57%。工业企业297个,建筑企业175个,运输汽车4139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7亿元。新疆兵团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新疆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加了新疆经济的总量。在增强民族团结上,从新疆兵团成立起,其不仅每年坚持为各族人民培训了各种农业技术干部,免费为各族人民医治疾病,而且还经常无偿为群众代耕、代播、代收,赠送和交换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赠送各种大小农具,为各族人民修建住宅、学校、电影院,修建的水渠也与周围群众共享。1964年新疆兵团党委决定,每年从自筹资金中拿出800万元,为地方群众建设“五好”新农村。至1966年,新疆兵团共投入资金2390.95万元,完成99个项目,建设条田174.5万亩,修筑水泥卵石渠道91公里,修建水利建筑物2066座,修建公路296公里,修建民房2.6万平方米。这些活动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他们也在土地、水利、草场、矿山资源等方面无私援助新疆兵团发展壮大。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祖国边防上,新疆兵团的武装民兵在平息一系列的武装叛乱和制造民族分裂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62年的“伊塔事件”中,面对冲击伊犁州人委和党委机关的暴乱,新疆兵团的干部战士迅速出动,控制了局势,平息了暴乱,并根据中共中央和新疆区党委的指示,派出17000多名干部战士定点执行相关任务,维护治安,劝阻边民越境、平息骚乱,新疆兵团为此支出费用达935万元。此后,新疆兵团又根据中共中央和新疆区党委的决定,在沿中苏边境的新疆伊犁、博乐、塔城、阿勒泰等地区长达两千多公里的边境线内建立了一批国营农(牧)场,以形成一条农场带,协助国防军共同守卫边防,并作为国防的屏障。在中印边境的自卫反击战中,新疆兵团先后派出1000多人、400多辆汽车,运送物资弹药6300多吨,承担了抢救伤员、押解俘虏的任务,为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之,新疆兵团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祖国边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新疆兵团这种独特作用,毛泽东曾意味深长地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很有希望。”[16]
新疆兵团的成功,使毛泽东曾一度产生要在全国推广新疆兵团模式的设想。据张仲翰《总理关怀屯垦戍边》,1962年2月,周恩来曾经对他说:“毛主席和我有个设想,想把我们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改为生产建设部队。”[17]为此,张仲翰在当时广州召开的中央军委工作会议上专门汇报了新疆兵团的情况,并介绍了新疆兵团的经验。虽然新疆兵团模式后来并没有在全国推行,但它的成功在整个西北地区却产生了示范效应。为此,1963年经中共中央和西北局批准,按照新疆兵团农业建设师的序列,在甘肃河西走廊建立了农业建设第十一师。1965年8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又作出了《关于建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的决定》和《关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且先后按照兵团序列分别在青海、宁夏和陕西建立农业建设第十二、十三和十四师,主要干部均由兵团配备。新疆兵团的模式在西北地区得到推广。而“文化大革命”爆发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在全国先后建立的十一个生产建设兵团和三个生产建设师,则是毛泽东有关推广新疆兵团模式设想在特定年代的一个折射。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其给新疆兵团造成了严重混乱,大批懂生产、会经营的领导干部被打倒或靠边站,内部对立严重,生产急剧下降。由是,新疆兵团财政异常困难,仅1974年就亏损1.9个亿,加上其他原因,最终导致1975年新疆兵团被撤销。但实践证明,撤销新疆兵团不利于新疆屯垦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不利于保卫新疆边防的安全,不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全面考虑国际国内形势和新疆独特区情的基础上,决定恢复新疆兵团,但不再冠“军区”二字。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这标志着新疆兵团重获新生。恢复后的新疆兵团在中共中央和新疆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建的屯垦事业在新的形势下再现勃勃生机,为促进新疆发展和维护新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2003年5月国务院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8]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25-1426.
[2]人民军队在新疆[Z].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295.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Z].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6.
[4][5][8][9][12]毛泽东文集:6卷[M].人民出版社,1999:27;28;226;224;405.
[6][10][11][17]新疆通志·生产建设兵团志[Z].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1105;1113;1137;1156.
[7]中国共产党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件汇编[J].党的文献,1996,(2).
[13]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Z].民族出版社,1994:102.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733.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Z].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78-379.
[16]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怀、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事业纪略[N].兵团日报,1999-09-22.
[18]新疆的历史与发展[N].人民日报,2003-05-27.
(作者王小平:新疆兵团党委党校兵团史教研室,新疆 五家渠 83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