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作为历史名城和西南的工商重镇,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1926年,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建立,统一领导四川的党组织。大革命时期,重庆人民积极投身反帝斗争,“三·三一”惨案是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不屈的写照;重庆解放前夕,“一一·二七”死难烈士更是以鲜血和生命实践了“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伟大升华。近8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重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其间凝聚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殷切关怀和希望。
抗战期间,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在重庆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大旗,为推动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贡献,并由此孕育和培育了“红岩精神”;抗战刚结束,毛泽东以“弥天大勇”的革命气慨亲赴重庆谈判,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不懈努力,在重庆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58年毛泽东再次亲临重庆,关心重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庆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邓小平与重庆有不解之缘。五四时期,邓小平经重庆到上海赴法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解放战争,邓小平与刘伯承挥师西进,一举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重要据点重庆;建国初期,邓小平在重庆主政西南,圆满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成功地恢复和发展了西南地区的国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关注全国形势的同时,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都非常关注四川能否尽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他曾多次提出,要研究一下四川太大、人口太多、不便发展、不便管理的问题,要研究发挥重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问题。其间,邓小平对重庆的关心和期望,渗透着浓浓的桑梓意和殷殷的故园情。
1980年7月,邓小平在四川省领导的陪同下,到重庆后乘船东下;1983年,邓小平欣然题写“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馆名;1986年1月,邓小平、王震到达成都,和四川人民一起欢度春节。邓小平和王震来蓉途中,曾参观了大足石刻艺术,1987年1月,邓小平为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等单位编写的《漆南薰遗著选编》题签书名。年初,为纪念四川共产主义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的主要领导人杨阎公同志牺牲60周年,邓小平为重庆浮图关杨阎公烈士塑像题写“杨阎公烈士永垂不朽”碑名,为渔南“杨阁公烈士陵园”题写园名。5月14日,为筹备复原的“重庆《新华日报》总馆”题写馆名;1989年4月12日,邓小平为重庆机场题词。重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变化,正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进人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加快重庆的发展寄予厚望。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铭基、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多次来重庆考察指导工作。
1991年4月15日至16日,江泽民视察重庆,对重庆市近年来的工作和在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十分关心重庆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指出对于重庆这样一类老工业城市,不抓好老企业改造,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是没有出路的。
1992年7月l日,重庆各界人民隆重庆祝成渝铁路通车40周年。江泽民、李鹏为成渝铁路通车40周年题词。50年代成渝铁路的建成和60年代三线建设的实施,构成了党和国家建设西部、开发西部的先导。
1992年11月12日,李鹏抵渝,就有关三峡工程和重庆经济等问题作了指示。
1994年5月2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奠基仪式在江津市隆重举行,江泽民为陈列馆题写馆名并题词;李鹏也为陈列馆题词。’
1994年10月13日至14日,江泽民再度视察重庆。江泽民的题词“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为重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4年12月9日至11日,李鹏视察重庆。“开发三峡,振兴重庆”,李鹏的题词言简意赅,勉励重庆要抓住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加快经济发展。
1996年10月,李鹏又一次亲临库区,考察三峡移民工作。李鹏希望通过开发性移民,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来。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定,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年轻的重庆直辖市以其3000万人口,8.23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所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的建置重新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内,肩负着发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作用,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路子,搞好开发性移民的历史重任,以矫健的步伐迈向新世纪。党的十五大以后,为了贯彻落实十五大所提出的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党的三代领导人纷纷到重庆视察,指导工作,给新生的直辖市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以极大的鼓舞。
1998年4月13日至4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第三次踏上重庆这块热土。考察中,江泽民总书记对重庆直辖市成立一年来各项工作的良好开端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重庆市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说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江泽民说,实现重庆新的振兴,必须全面客观地认识重庆,充分估计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他希望重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艰苦奋斗,知难而进,使一个现代化的新重庆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大陆上巍然崛起。
1998年10月,李鹏到三峡库区考察。自从三峡工程于1992年经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以来,这是他第七次考察三峡库区。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李鹏最关心的是移民和与移民相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世界级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性移民”的决策,使三峡移民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而开发性移民的重要一着,就是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把经济带动起来。1998年12月28日至30日,朱铭基先后考察了重庆市和湖北省的移民工作情况。朱铭基强调,做好库区移民工作,是关系三峡工程建设进展的关键。并对库区社会经济发展作了重要指示。2001年新年伊始,朱铬基再度到重庆考察工作。考察期间,朱铭基听取了重庆市委和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对近年来重庆市各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朱铭基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重庆实现新的振兴提供了良好机遇,要十分珍惜和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特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取得了明显成绩。从一些企业焕发生机和城市面貌的变化看,重庆的现代化建设大有可为。朱铬基殷切希望,重庆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执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带领全市3000万人民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如果说80年代以深圳特区为标志,南中国率先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那么90年代浦东的迅速崛起,推动了中国中部乃至全国的发展步伐;如果说改一革开放20年.中国的东部和中部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2000年开始的西部开发战略正是这种梯次推进的逻辑延伸;如果说当年深圳、浦东起了排头兵的作用,那么完全有理由相信,重庆的直辖,绝不仅仅得益于三峡工程的兴建,从更广阔的角度看,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先导;如果说这20年邓小平同志的东南沿海率先发展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那么第三代领导人正在全面展开的西部开发,将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富有成效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新重庆,在这一伟大的变革中,不仅会获得巨大的发展,而且将同样发挥西部开发的排头兵作用。
总之,80年来,重庆从一个内陆城市到抗战陪都,从三线建设到设立直辖市和西部开发,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九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紧紧抓住设立直辖市、三峡库区开发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90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7.9亿美元;地方财政收人首次突破百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6200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800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直辖之初,党中决、国务院交办了“四件大事”:三峡库区移民、扶贫、老工业基地改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直辖4年来,3000万重庆人民牢记嘱托,开拓创新,“四件大事”取得重大进展:至2000年底,已累计完成建房安置移民33.75万人,实迁移民20.3万人:2。个贫困区县全部成建制越温达标,300多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全市工业企业扭转了长达四年半的亏损局面,实现利润14亿元;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以三峡库区和主城区为重点,一大批重点工程己经开始启动。新重庆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前进。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