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重庆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建设和调整改造中受益匪浅,甚至有论者认为,三线建设是自重庆开埠以来的第三次(重庆开埠、抗战时期、三线建设)大的发展机遇。2006年11月17日,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就重庆三线建设有关问题,专门采访了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马述林。他原任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长期在发展改革系统从事国民经济管理工作,是重庆经济界的资深专家。
重庆为何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1964年,中央成立了以余秋里为首的小国家计委,准备研究从1965年开始实施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在讨论“三五”计划该做什么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
毛泽东提出这样的思想,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的国际形势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后作出的。1964年,“北部湾”事件,美国逐步扩大对越南的侵略:地面部队进攻南方,飞机不断轰炸北越。当时,美国军队为了避免进攻越南的飞机飞入中国境内,便以北纬20度线为界,公开宣布不与中国打仗。但实际上,美国军用飞机经常飞到广东、广西和海南,我国的空军也经常与美发生冲突,还曾多次击落美国的军用飞机。再加上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在东南沿海派一些特务来骚扰,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也经常在台湾海峡游弋,这些都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要警惕美国有所行动,所以毛泽东提出了备战的主张。
于是,在1964年5月15日到6月17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进行大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5月到8月期间,毛泽东在各种场合又多次讲到备战问题。8月17日,他在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华战争,而现在的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如果打起仗来,像苏联的卫国战争时仓促西撤,临时搬迁损失太大,所以毛泽东讲要有所准备。
西南和西北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布局西北是考虑到西北靠苏联、蒙古比较近,虽然当时中国与苏联也有矛盾,但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至于兵戎相见。然而,西北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差,特别是雨水比较少,不适于人口居住,因此西北要大规模展开生产力布局也不容易(西北主要是在关中,今天河西走廊的兰州到玉门一线,主要是酒泉的钢铁基地)。所以三线建设的绝大部分投资放在了西南,而西南的重点又放在四川。
为什么在四川?当时四川七千多万人口,57万平方公里土地,农产品丰富,自然条件好,四川一个省相当于国际上一个大国,回旋余地大。抗战时期,蒋介石之所以能够维持,也主要是依靠四川,依靠四川的人力、物力、兵源。相对于整个西部来说,四川的基础条件较好,尤其是四川的重庆。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64年9月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正式宣布:“三线建设的目标,是要采取多快好省的办法,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他当时讲了三个重点建设基地,一是“用三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把重庆地区,包括从綦江到鄂西的长江上游地区,以重钢为原材料基地,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二是“用5年到6年的时间,把酒泉钢铁厂建设起来,依靠这个原材料基地,在西北地区初步建设起一个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必要机械设备的基地”。三是“用7年到8年时间,依靠攀枝花原材料基地,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全的包括冶金、机械、化工、燃料等主要工业部门的基地。”而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简单地说就是“两点一线”:两点是指重庆常规兵器生产基地和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一线是指成昆铁路。
其中,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的建设,包括国防工业内部配套项目,以及为兵器工业服务的基础工业和机械工业配套项目。按照1965年中共中央批准的计划纲要,主要包括当时五机部新建扩建迁建的56个项目,扩大重庆钢铁公司的生产能力,加强重庆第二(特殊)钢厂的技术改造,兴建长城钢厂(长城钢厂设在四川的江油,但也是为重庆配套的),以及一机部安排的项目,还包括为重庆常规兵器配套的国防化学工业项目的建设。以上几个方面共安排建设项目84个,14.1亿元。这些项目除了少数是老厂改造外,大多数为新建扩建。这是全国计划会上提出的。
之所以选择重庆作为常规兵器工业的建设基地,主要是由于重庆自身较强的工业实力。重庆历来就是全国的特大城市,是抗战时的陪都,解放初期的直辖市,后来又实行计划单列。工业尤其是兵器工业本身就有一定基础,特别是国民党时期,如果不算关外,军火工业80%都靠重庆生产。重庆的七大老厂(望江、长安、建设、空压是七大厂中的四大厂,在全国举足轻重,另外有嘉陵、长江、江陵)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的“一五”和“二五”时期又进行了扩建,1956年引进消化了苏联的制式武器,实力更加雄厚。
其次,重庆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老工业基地,配套能力很强,原材料工业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重钢、特钢(重庆第二钢铁厂)。重钢解放前是张之洞建立的汉阳铁工厂,后来搬到重庆成为国民党的29兵工厂,本来就是为兵工服务的。特钢原来是刘湘的兵工厂,1936年建,生产钢材、迫击炮和炮弹。解放后两个厂都进行了扩建,重钢的钢材品种是比较齐全的,特钢的各种军工用钢在国内也很有地位,这两个厂为重庆的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此外,重庆的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的基础。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的自身条件比较好,在长江边上,交通方便。当时虽然只有一条铁路,但川黔铁路快要建成了,特别是依靠长江黄金水道,为重庆的工业产品输出创造了条件。另外,重庆的能源条件比较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国民党时期就开始开采南桐、天府煤矿,重庆发电厂属于“一五”时期156项重点项目之一,1959年后又扩建,安装了8台苏联的1.2万瓩发电机,60年代又开始新建4×5万瓩机组,是当时西南最大的火电厂。
以上各方面的条件决定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在四川,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在重庆。
重庆地区三线建设三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