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消极防范婚前“不当”男女交往
回族社会受伊斯兰教和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对男女交往防范甚严,对男女婚前交往更是多番限制和隔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回族地区男女青年身心成熟期提前,自我意识增强,交往活动的自由度增大,男女交往较以往频繁,早恋现象随之出现。为纠正和防范这种“不当”的男女交往,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父母亲属总认为加速“提亲—订婚—结婚”过程,早早为儿女完婚是明智的决策。
4.示范效应和从众心理
前几年,有些回族地区少数的女青年20岁,甚至23至24岁以后还未出嫁,便以招赘方式解决婚姻问题。上门女婿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回族或汉族。他们有的是来念经,有的是来打工。原来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家庭经济不如丈母娘家。婚后创业,因经济基础、经营管理能力、社会关系等的制约而步履艰难。大多或靠耕种丈母娘家的土地、或打工、或做小本生意过日子,生活少有富裕者。有的甚至成为丈母娘家的负担。再加上有的回族地区近几年出现外地上门女婿抛妻弃子,卷款逃走,杳无音信者。这更令人们引以为戒,为防止女儿步人后尘,只有争取年龄优势,早早地与本地人订婚、结婚。
有些地区随着回族女性早婚现象蔚然成风,女青年20岁后还未“给姑爷”,就被认为是老姑娘,父母和女儿承受着来自自身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在上述婚姻现象及其示范效应的启示下,部分回族认为女子20岁以后就会错过最佳择偶时期,“年轻”就会加重女性择偶的筹码,便纷纷加人早婚的行列。
回族女性早婚现象的加剧,无疑会给早婚者本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有的负面影响,如对女性生殖健康和生育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早婚不利于优生优育,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其潜伏期,要一定时期之后才能显现出来。现阶段回族地区女性早婚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婚导致早育,生育间隔期缩短,高多胎率等情况发生,早婚不利于计划生育。如纳古回族1999年新生婴孩1巧人,其中一孩68人,计划内出生46人,计划外出生22人,早育比例达19.13%;二孩41人,计划外出生25人,这25个婴孩要么是早育出生,要么是短间隔期出生;超生6人,多孩率为5.22%。
2.早婚易引发家庭摩擦和婚姻纠纷。早婚女青年思想还未完全成熟,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她们缺乏正确处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灿嫂关系的能力,也较容易引发夫妻冲突和家庭冲突,为婚姻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
3.早婚有碍回族女性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一方面,早婚使女性过早中断学业,丧失接受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对大部分回族女性而言,结婚意味着走出社会,进人家庭,割断与社会的联系。“两耳不闻家外事,一心只干家务事”是许多回族女性婚后生活的写照。家务琐事的羁绊,依赖思想的束缚,自身能力的限制,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往往使回族女性婚后自愿或不自愿地脱离社会生产活动。从而进一步丧失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可能。
早婚与社会的进步背道而驰,早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消除女性早婚现象已成为回族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不仅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与干预,也需要个人和家庭的积极响应。政府欲消除早婚现象不应采取粗暴干预手段,而应以婚姻法的贯彻落实和改善女性现状作为切人点。(l)建立健全结婚登记制度,充分发挥其对早婚的监督管理和干预作用。(2)宣传(婚姻法》,加强晚婚晚育教育。签于早婚地区回族女性初中毕业就急于谈婚论嫁的特点,可以借助学校的力量,在中学生中开展婚姻法的宣传教育。(3)发展教育事业,延长女青年受教育年限。依托社区经济力量,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经堂教育,为女性创造继续就学机会,改变回族女性就学机会少,中断学习早,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培训的现状。这不仅有利于回族女性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又延长了女青年受教育的年限,间接延缓女青年的结婚年龄。(4)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女性就业途径。
第三产业领域广阔,行业众多,且绝大多数适合女性生理特点的要求。回族地区发展第三产业,既可充分利用巨大的女性人力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又为女性争取经济独立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援助。女性就业,取得经济独立后,依附心理会大为减少,就不会利用年龄相貌等自身的原始资本去博彩婚姻。
女性要更新观念。一是树立晚婚晚育观,反对早婚早育;二是树立婚姻自由,自主结婚的观念,敢于同父母对婚姻不合理的“包办”作斗争,争取婚姻自主权;三是树立正确的择偶观,不以富贵论人,不在地域上画地为牢,拓宽通婚范围。女性同时还要克服依赖思想,不以婚姻作为谋求幸福的手段。要勇于自立,积极就业,争取经济独立,摆脱对男性的人身依附。
参考文献:
[l]高发元.云南回族乡情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2]古兰经[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高回松(1970一),女,回族,云南大学档案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回族妇女问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