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对四川五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9-18    作者:宁志一    来源:《四川党史》 2009-09-18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大事记》第二卷、第三卷即将出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重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传统。江泽民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为了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各种场合号召全党“认真地读一点历史”,他特别强调,要认真地学一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大事记》第二卷、第三卷对1950年至1998年间中共四川省委结合本省实际,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作了比较充分的叙述。这段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川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同样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迅速摧毁了国民党在四川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共四川党组织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完成了征粮剿匪的任务,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进行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新民主主义改革,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改造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四川。随后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四川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四川建立起来了,党中央将“一五”计划的一些重点项目也安排在四川,四川的工业化建设由此起步。

  党的八大以后至“文化大革命”爆发这10,四川的各项事业是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中前进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3年自然灾害,使四川的经济建设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最直接的表现是粮食严重短缺,人口非正常死亡大幅上升,随着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的调整,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党和人民共渡难关,四川的社会经济事业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60年代中期,在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进行三线建设,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对四川大规模的投资,三线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四川的经济、科技实力。

  “文化大革命”10,四川是一个“重灾区”,“四人帮”的直接插手破坏和极“左”思潮的泛滥,四川的社会经济秩序一片混乱,武斗连绵不断,工农业产值大幅下降。在“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党员和干部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作了各种抵制,工农业生产在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由于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直接领导,三线建设继续进行,以攀枝花钢铁基地和成昆铁路为代表的一批三线建设项目如期建成。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四川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综合实力大大增强,80年代四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90年代省委落实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十五大精神,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许多领域和众多环节取得了重大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以四川长虹、五粮液酒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典范。四川是内陆大省,对外开放有许多不利因素,但四川省委、省政府锐意进取,下大力气抓招商引资工作,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推进对内开放,同沿海沿边省区的经济技术合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总之,建国50年来,四川的整个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川的经济结构由原来单一的以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省份,变成了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农副产品丰富的当代中国的重要的工业、科技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之一。旧中国四川没有一条铁路,短短的20年时间,四川就修建了成渝、宝成、成昆、襄渝等条铁路干线,交通活有力地带动了四川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四川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全川人民正满怀信心地走向新世纪。建国以来的四川建设成就是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它同样雄辩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发展中国。

  应该看到,建国50年来,四川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是坎坷不平的,伟大的成就来之不易。从党的工作来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成功和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两本大事记把这一历史进程客观如实地记录下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搞好我们当前的工作。时代的更易,社会的变迁,使今天的现实同昨天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历史是不会重演的,但社会历史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却常常会以惊人相似的形式和面貌反复出现,这正说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这两本大事记,我们不仅能对四川50年的历史进程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而且能对四川省委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决策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使我们将来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们未来的工作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省委制定了《四川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是:2000,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全省基本消灭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2010,建设成经济强省,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下个世纪中叶,即建国100周年,经济发展赶上和达到全国水平,与全国同步达到或接近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四川成为富强文明的“新天府”。要实现宏伟目标,要求各级干部努力学习,扎实工作。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同时,结合学习四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从而在工作中可以更自觉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少走弯路,脚踏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好,才能真正使宏伟的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四川党史》(往事回首)199911月第6期总180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