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论三线建设与四川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 2009-09-18    作者:宁志一 刘晓兰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6期 2009-09-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三线建设使四川的经济得到了超常的发展

  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美国西部的开发,苏联西伯利亚的开发,巴西中部的开发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以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典型。仅从三线建设在四川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也可以称之为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生产力布局大调整的精典之作。

  改变中国工业布局东重西轻的状况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的方式,即在充分发挥东部经济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对西部的投入,这种方式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改变西部经济的落后状况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种方式是突进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东部的发展,而国家在短时间内集中人、财、物迅速完成对西部的投人。三线建设就是后种方式。三线建设规划的目标是,要在中国纵深地区再建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仅以四川的情况看,通过从1964年起国家对四川持续十多年的大量投资,集中力量开发建设,的确给四川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强大的实力基础。

  第一,已经建起厂一个具有一定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四川在全国属于发达的省份,因此四川进行现代化的任务更艰巨。四川作为一个大省,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对寸-国家的现代化也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三线建设头三年,国家大幅度地增加了对四川的基本建设投资。从1965年到1967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共71.15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即达66.7亿元,占总额的93.7%,占同期全国基木建设国家预算内投资总额的14%,比1958年到19647年国家在四川的基木建设投资总额还多。四川大三线建设头三年的重点,主要是“两基一线”,即: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及成昆铁路的建设。同时,按照总体部署的要求,国务院所属各部还有·大批从沿海和东北等地迁人四川的重要工厂、科研单位。拟在四川境内建设的航空、航天、船舶、电子、核工业的一些重要项目,大多数也都要在这一时期动工修建。经过国家累计达307.64亿元的连续投资之后.四川的工业生产能力终于有了飞跃性的增长。由于一大批工业企业的兴建以及天然气的开发,四川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三大电站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之一,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五大钢铁基地之一;机械工业,形成厂重型矿山和工程机械制造、机床工具制造、汽车、仪器仪表、农业机械等较完整的体系。经过三线建设,四川工业已能独立生产许多高、精、尖产品。四川已经成为中国西南部一个新兴工业基地。

  第二,四川的国防科技工业在中国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开展大三线建设之前,四川只有23个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中一位。从19G4年下半年开始,至1985年,共建成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研究院所及配套单位150多个。其中大中型企业占97%,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的14%。分别来看,兵器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航空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10%以上,建成了一个以成都为中心的生产歼击机和歼击机发动机的航空工业基地;建成了新的卫星发射中心,能够制造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工具及其地面设备;建成了适应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对国内几乎所有型号的飞机、导弹、火箭、卫星及部分风洞工程机械进行了几十万次的风洞试验;在船舶工业方面,从无到有,已经具备生产中小型潜艇的能力,特别是供船舶、导弹、卫星等作导航用的平台罗经、电控罗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第三,极大地改变了四川及整个西南地区钢铁工业的落后状况。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龙头。攀钢一期工程设计年产矿石1350万吨,生铁160170万吨,钢150万吨,钢材110万吨。它大约相当于旧中国钢铁最高年产量的2倍。攀钢厂址选在不通铁路、被高山峡谷大江大河封隔的荒蛮之地,而工期只有5年,困难之大显而易见。从19649月开始,建筑及交通、煤炭、电力建设队伍率先进人现场,初步实现了三通(通路、通电、通水),接着,由第}九冶金建设公司承担的攀钢主要工程项目建设安装工作开始进行,大批建设队伍开始来到弄弄坪工地,从此揭开了攀钢建设序幕。经过建设者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搬移2.5亿立方米岩石,修建8座跨越金沙江等江河的大型拱桥,在仅有2.5平方公里的三个大台地上建成了后来年产钢250万吨(包括二期工程)的大钢城,吨钢面积仅一平方米,连日本最先进的沿海钢厂也自愧弗如,被国外冶金专家称为“象牙微雕钢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高钒钦铁钢铁厂。197071。口,攀钢一号高炉(1200立方米)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标志着一期工程基木建成。正是攀钢的建成投产,使得西南地区的钢产量在全国的比重由原来的3.8%上升到了12.5%,特别是攀枝花钒钦磁铁矿高炉冶炼技术,突破了国外近百年来没有解决的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钦型铁矿的技术难关,填补了钒产品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攀钢作为中国目前为止唯一有矿藏资源依托的大型钢铁企业,无论从中国西南经济的发展还是从中国国防战略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交通落后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变。对外交通的不便长期制约着四川经济的发展。成昆、襄渝铁路的修建,使四川的交通落后状况得到了改变。贯穿攀枝花钢城和矿区的成昆铁路,堪称世界铁路史上最险恶最艰巨的工程之一。它全长1100公里,沿线地区富藏煤、铁、铜、钒(世界储量第一)、钦、森林木材、水力,沿线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成昆铁路的修建直接原因是建设攀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设这样一条铁路大干线对于改变大西南交通落后状况,促进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襄渝铁路的建设,是70年代初四川三线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由湖北襄樊至四川重庆的襄渝铁路全长915公里,1973年全线通车,这条铁路之艰巨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也是罕见的。成昆、襄渝两条铁路的建成,使四川有5条大动脉(宝成、川黔、成昆、襄渝铁路和长江)与全国相连。

  第五,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四川大地上迅速崛起。城市和城镇是经济发展和吸纳人口的载体,是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和人口适度集中的要求和趋势,自然也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三线企业相当一部分远离城市,分散在边远的山区。这些企业落户后,给这些地区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了商品市场。而四川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无一不是以三线企业为强大的后盾。正是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成在昔日的蛮荒之地崛起了一座崭新的工业城市攀枝花;以长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产业体系的带动,绵阳已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发展为以电子工业为核心的大城市;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西昌以“中国航天城”而闻名中外;德阳、广元、自贡、乐山等城一市也由于三线企业的建立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三线建设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从当时的决策看,既有备战的考虑也有中国生产力布局调整的要求。三线建设成为四川改变落后面貌的一大契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线建设是以牺牲东南沿海的发展为其代价的,“三五”时期,国家在一、二线的投资仅占全国投资的10%左右,使一、二线地区的生产因人、财、物不足而难以扩大。三线建设使四川经济的超常发展,也缓解了90年代中央开发建设中西部的压力。

四、四川三线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机遇与挑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