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是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所谓一、二、三线是按设想的我国军事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当时的三线,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区。70年代三线的范围有扩大。全国大三线,一般说来,是在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具体来说,是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华北的部分省区。
1965年至1975年11年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占77%口其方法是迁厂、调人、建新厂,利用三线地区的各种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以国防工业建设为重点,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建设相互配合,克服重重困难,在三线地区逐渐建成了一大批工业基地。这次工业布局的重大调整,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实力,给内陆大省四川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三线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四川经济的落后面貌,使四川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一、三线决策的特殊性使四川成为经济战略纵深配置的首选省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面对的经济状况是极其严峻的,现代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没有现代意义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尽快把中国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搞上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第一代领导人思考中国经济建设问题的出发点。这种发展战略,既是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强烈愿望的体现,也是应付未来战争的需要。考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离不开考察毛泽东对战争问题的思考。
朝鲜战争结束后,尽管毛泽东估计大战有可能避免,但国际冷战局势和中美军事对峙,中国仍然做对美作战的长远准备。当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在东南沿海几省一个都没有。1956年,毛泽东又感觉到对内地建设的过多关注势必影响沿海工业的巩固和发展,使其原有优势得不到很好发挥,于是指出:“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局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这样如果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①50年代后期,虽然也准备应付战争、但更多地是注意工业的投人产出问题,国家的投资也兼顾了见效快、效益高的沿海地区。
60年代以来,中国的周边环境扑朔迷离,令人不安。在北部和西部,随着中苏关系由争执发展为战略对峙,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耽耽。其战略导弹也指向我国的重要设施。中苏边境处于一触即发之势。在东南沿海,美国一直占据台湾海峡并支持台湾蒋介石集团袭扰大陆。在西南方向,1962年10月中印边境地区在发生印军人侵和中国边防部队进行自卫反击之后,双方互存戒备,战争状态并未消除。在东北方向,美国驻兵南朝鲜和日本,对中国和远东和平构成威胁。到1964年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美国悍然越界轰炸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将战火迫近到中国的南大门。
当时中国工业布局,从军事经济学角度看,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几乎全在苏联轰炸机一个小时航程和中短程地地导弹射程之内,反应时间短,防御能力差;以上海为中枢的华东工业区全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和以台湾为基地的航空兵的攻击之下。这种状况不可能不引起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注意。总参谋部对我国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1964年4月提出一份报告,分析了我国工业过分集中,大城市人口多,主要铁路、桥梁、港口、水库易遭袭击等严重情况。报告建议由国务院组织一个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的可能情况,研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毛泽东在这份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国务院组织专案小组,已经成立开始工作没有?”②表现出毛泽东对这件事的急切心情。
国际局势的动荡,战争的威胁,苏联卫国战争的示范效应,使毛泽东重新考虑中国的工业布局问题,决心进行中国工业的战略纵深配置,以保证在未来的战争中当东北工业基地和沿海的工业区遭到袭击之时不至陷于被动。毛泽东明确提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常规武器。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他同时提出要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布局。8月18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这份报告,实际上己经对三线建设在大的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初步的实施意见。
1964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三线建设问题。毛泽东在17、20日两次讲话中说: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内地去。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会议经过研究,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项目都要摆在第三线,现在就要搞勘察设计,不要耽误时间,第一线能搬的项目要搬迁,这一决定成为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的动员令。在党中央的部署下,建立了从国务院、西南局、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到各省的指挥系统。有着极强备战色彩的三线建设正式展开。
建设三线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点,而三线建设的重点又在西南地区。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指出:“我们整个工业布局,必须要真正重视建设后方,搞纵深配备,战略展开。所谓后方,一个是西南,一个是西北,现在最靠得住的还是西南。”③四川作为西南大省,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有独特的优势。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经过1962年以来国民经济的调整,四川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客观上也有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要求。因此,中国的大西南,特别是其中的四川,很自然地被列为建设战略后方基地较理想的选择地区。
二、三线决策体现了第一代领导人改变西南经济落后面貌的历史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