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根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重新分析,作出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战略决策,全党全国中心任务是抓经济建设。相应地,军事战略也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移到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轨道上来。为适应这一重大的战略转变,中央决定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和改造。
三线建设时期,由于三线企业大多是中央直属企业,又是以军工企业和重工业为主体,以自我服务的企业群体为特征,所以,三线企业本身对四川地方经济的影响不甚明显,三线建设对四川省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其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潜力。但始于80年代初的三线改造,对四川省地方经济的影响却主要是由三线企业在改造中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大合唱”中引发的。
三线企业改造涉及到布局、结构与产品等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结构的调整。三线改造开始后,四川三线企业也按中央提出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十六字方针进行改造。先后开发出上千种民品,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至今已达80%以上。90年代后,四川三线企业民品销售收入平均每年递增51.5%,利税平均每年递增86.6%,且民品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加。1993年,三线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创汇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49.9%。总体上讲,四川三线企业调整与改造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1993年,四川军工民品销售收入(不含电子)占到全国军工民品销售收入的1/4。
四川三线企业走军民结合之路,对四川省经济的影响是直接的、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通过三线企业技术由军用向军民两用或民用转化,提高了四川整个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三线企业与地方企业比,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科技力量较为雄厚。从四川的具体情况看,全川军工单位每万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约2800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1236人,远远高于四川省其它工业系统。在设备与产品开发上,尽管三线企业也面临设备陈旧的间题,但与地方企业比,仍集中了较多的高、精、尖设备与检测手段,不少还是地方企业所没有的。在三线企业调整过程中,四川三线企业与地方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技术合作与转让。迄今,三线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向地方企业与经济部门转让各类科技成果数万项,大大提高了全川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不仅如此,四川三线企业科技成果向民用经济转化,还起了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三线企业的技术优势促进了四川与沿海及海外经济合作。四川处地理位置在吸引外来资金方面不占优势,但四川三线企业的科技优势却对省外资金有吸引力。1986年,沿海省市向四川提出80多个合作项目,几乎全是希望三线企业在技术上予以合作;二节约了地方企业在技术改造或产品开发等方面需资金。如某地方企业需一“三向推进器”以完一项试验,如进口,需资金500多万美元,与核业部九院四所合作,只花了6000多元。
2.通过三线企业与地方企业的横向联合,带地方企业一起发展。四川三线企业在改造过程中,注重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集团)、长安工业集团、建设工业集团、长虹电集团等大型集团相继成立。这些集团的成立,不仅使三线企业自身获得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取的主动权,而且在集团化过程中,因其打破了地、部门、所有制的界限,与四川省地方企业横向联合,从而带动了四川地方企业一起发展。
以嘉陵工业集团为例。成立之初,这个集团是由6家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组成。联合体内部实行“目标成本、二次分配”,用经济利益作为纽带把企业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嘉陵工业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由“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四个层次近50。家工商企业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中又大多为四川省地方企业,所以,集团的发展就成为带动当地乃至四川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再如兵器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成都光明器材厂,也分别在江堰市大乐乡、玉堂镇、简阳县城及龙泉释区,兴办了四个与地方联办企业,其中三个为乡镇企业,不仅有效地吸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直接为地方财政创收。1993年销售收入近亿元,上交地方税收1236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3.三线企业支柱民品的生产提高了四川的经济声誉。四川省经济发展状况与全国其它省份比,并不突出,但四川目前在全国乃至海外的经济声誉都不差。究其原因,与三线企业在改造中生产出不少支柱民品不无关系。
由四川嘉陵、建设两个工业集团生产的摩托,1993年总产品数达110多万辆,占全国摩托车总产量的1/3;四川长虹电子集团,1993年生产销售彩电达140多万台,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大户;四川长安工业集团生产的微型汽车,也已占全国同类汽车市场相当大比例。这些支柱民品的生产使四川在全国的经济声誉得以提高。
不仅如此,三线企业支柱性民品生产与出口,也提高了四川在海外的经济声誉。如建设与嘉陵摩托,1993年出口创汇达1100多万美元;长虹电子集团已跻身世界彩电生产大企业行列,获得国际产业保护组织成员资格,还向一些东南亚国家输出彩电生产线;而民用机电产品出口也是四川三线企业的强项。正因为四川三线企业支柱性民品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不少海外投资者看好三线企业。到1993年底,四川三线企业利用外资4亿多美元,兴办合资企业74家。
除以上三点外,三线企业还通过在民品市场上与地方企业的竞争,对地方经济发展客观上也起了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三线改造同样对四川省经济的发展起一J一带动、推动及使之走向外向型发展道路的作用,这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内地与沿海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的形势下,其意义不可低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