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线建设的是非功过及一些相关问题,近些年来成为学术界争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本文拟通过分析建国后三线建设与改造对四川省经济的影响,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三线建设与改造,不仅仅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改造,同时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全国生产力布局的调整;而且这种调整将对促进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宏伟目标起重要作用。
(一)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始于60年代中期。当时,中央根据对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估计,作出了战争危险迫在眉睫的判断,并由此提出了国防建设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总体战略决策。适应这一战略决策,开始对全国国防战略布局按一线、二线、三线进行调整,其中三线作为战略大后方,理所当然地作为建设的重点。从那时开始到70年代后期,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三线地区建成了以军事工业为重点,以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为基础,以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及配套使用的基础设施。据统计,这一时期,国家共投入资金2000多亿元人民币,形成1400多亿固定资产,其中每年增量投资占国家新增投资的l/3。四川,被视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期间,国家对四川省的投资也达到了建国以来最高峰。与其它地处三线的省份比,四川省三线建设所用资金约占中央对整个三线地区投资的近1/3。全川军工企业占全国军工企业的18%,全川军工单位职工人数占全国军工总职工人数的20%,所占有固定资产为全国军工固定资产总量的17%。
中央依靠高度集中的行政计划体制对四川这一时期的大规模投资,对四川省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经济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三线建设前,四川省经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而工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很小。1965年,全省社会总产值为183.24亿,其中农业产值占了83.24亿,占社会总产值比重为45.09%;而工业产值则只有82.62亿,在社会总产值中比重仅为35.98%。三线建设重点放在发展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改变了四川省产业结构的升级。1975年,四川全省社会总产值为301.6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43.55亿,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为47.56%;而农业产值则为106.98亿,在社会总产值中比重下降为55.43%。
经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使工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而且使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三线建设前,四川省工业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轻工业总产值约占工业产值的70%,经过10年多三线建设后,四川工业产业结构变为以交通、冶金、建材、能源为基础,以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的较为先进的产业结构,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
2.基础建设有了质的改观。三线建设前,四川省的交通、能源、矿产、通讯等基础建设十分落后,经过三线建设后,基础建设实现了跨越。从交通状况看,历史上四川交通难是出了名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三线建设之前,四川全省铁路有成渝、宝成、内宜、川黔四条,其中内宜线仅是在四川境内,而成渝、宝成、川黔线都由于始建于建国初期,线路质量不能满足四川与其它兄弟省份之间日益扩大交往的需要。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不仅对成渝、宝成、川黔三路进行了改造(其中宝成线1967年至1975年进行电气化改造,成为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又新投资建设了两条重要省际铁路干线:成昆线与襄渝线。其中成昆线是我国第一条全线一次采用内燃机车牵引的一级干线。两条铁路途径地形之复杂使两线的开通成为世界铁路史上的壮举。同时,四川这一时期的公路建设也达到了高潮。据概算,三线建设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约9000多公里,三线建设后,总里程达8万多公里,约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9%,列全国第一。更有意义的是,因为此时期建公路的目的多为配合三线企业,而三线企业分布较散,离大城市较远,故这一时期的公路建设对解决四川偏远地区交通难起了重要作用。
四川是能源与矿产大省。三线建设展开后,能源与矿产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年一1983年,国家对四川煤炭工业投资总计1003240万元,而在三线建设时期的投资占总投资的60%以上;国家对四川的石油及天然气工业投资总计293063万元,而三线建设时期投资占总投资的70%以上;同期国家对四川电子工业投资为44686。万元,其中三线建设时期投资占总投资的60%以上;为充分利用四川丰富的铁矿及其它有色金属资源,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重庆钢铁基地、成都钢铁基地及西南铝加工厂、自贡硬质合金厂等一大批钢铁及有色冶金企业。
为配合三线建设,同期,四川的邮电通讯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3.一大批新兴特色工业城市及中小城镇成为地方经济新的生长点。三线建设时期,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在某地兴办大中型企业,也必定兴办企业配套的相关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其它服务性行业,而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也随之跟上,这样,这个大中型企业所在地有可能会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镇或有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这些中小城镇或工业城市又因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市场或吸纳本地劳动力,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当地地方经济的生长点。
三线建设,在四川省内造就了一大批新兴特色工业城市及中小城镇。新兴特色工业城市较为典型的有:以电子工业为先导的绵阳市,以钢铁及有色金属工业为先导的攀枝花市、渡口市、自贡市,以航天工业为先导的西昌市,以船舶工业为先导的江津市,以机械工业为先导的内江市、德阳市等等。同期,四川全省还新形成或扩大了60多个中小城镇,都为四川地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通过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三线建设,为四川省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潜力。没有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采用行政方法使全国生产力要素向四川迅速的大规模的投入,四川省经济在短时期内达不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四川经济水平也可能不会有今天在全国的地位,三线建设对四川省经济的影响是根本性长远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