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四川“三线”建设
发布时间: 2009-09-18    作者:樊丙庚    来源:《城市规划》1988年06期 2009-09-18
  字体:(     ) 关闭窗口

  3.“先生产,后生活”,“生活向农村看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但多年来,在我们的经济建设中,都讳言这个目的,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对立起来。

  线建设一开始,即强调“先生六后生活”,生活设施建设要低标准“干打垒”,所以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大幅度降低。“一五”期间,四川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占基建总投资2444.4%,平均36.6%;1965年到1979年的三线建设中,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只占基建总投资的12.34%,而其中生活设施投资只占总投资的5.66%。所以,三线建设所形成的工业点,生活设施极其简陋,到70年代末期,’许多厂矿的职工居住水平大都是不到4平方米。由于要求向农村看齐,设施水平更差。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服务设施等,规模小、人口少,商业、饮食业、服务部门不愿设点,职工和家属生活极不方便,欠帐很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这个矛盾,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许多厂矿只有一个主导工业,从建设之初到现在已20多年了,子女已长大,上不了大学,就业又没有场所,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企业办社会问题,只是布局失误所派生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大的布局上考虑,就事论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4.仓促上马,建设前期工作很差。三线建设一大特点是规模大,上马快。由于短时间上了那么多项目,有关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作得很差,对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考虑很少。“需要就是比例”,“时间就是生命”,大多数项目都是仓促上马。二十多年来,问题已相当突出。四川三线建设项目,机械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但是协作配套差,漏项很多,最突出的是铸造能力严重不足,主机与副机不配套,影响能力的发挥。所以研究工业项目的协作配套是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协作配套好坏,将直接影响工业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发挥。

  于前期工作差,短期内上了那么多项目,煤、气、电等能源发生了极大的问题,虽然当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也作了些安排(“三五”期间能源工业投资占重工业投资的24.4%;“四五”为21.8%),但直到1982年,四川能源缺口仍然相当严重。三线建设项目由于社会、经济效益差,成为三线调整的主要原因。我们在进行基本建设前期工作时应该吸取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

  (作者工作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