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修志有悠久的历史,全国现存8000种历代旧志,四川占十分之一。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这项工作。1960年前后,省和一些县都编写过新方志,搜集了一批资料。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被迫中断。本次修志起步于70年代末,随着时间推移,我省修志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发展,纳入了省、市、县(区)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并实行目标管理,经全省地方志工作者的艰苦卓绝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全省修志工作形势较好,各级政府都有直属的修志机构,从事修志的专职人员达2000多人,其规模是空前的,新编志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地方志工作也更加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在此,我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工作体会,向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兄弟省、市的同志,作一简要汇报。
一、四川十几年地方志工作基本情况
按照规划,我省要编修省志一部(共59部分志、2部专志,69册)3000余万字;省辖市志和州志共8部4800万字;县级志书192部2亿多字。到目前为止,省志的分志已出版10部(册),交付出版17部(册),审定12部(册),送审15部(册),共占规划数的79.71%。预计1996年可基本完成本届省志编纂任务。规划的8部市、州志中,《攀枝花市志》、《阿坝州志》已出版(州志藏文译本也将出版),《自贡市志》已审定,《沪州市志》完成送审稿,成都、重庆出版了部分分志,凉山、甘孜两部州志正在总纂。规划的192部县级志书中,已出版119部,完成出版任务的62%。全省23个市、地、州有14个市和地区完成县级志书的编纂任务,占60%。原来未规划修志的新建市、区和地区,有5个市、地及18个县级区主动修志,现已出版10部区志。此外,大邑新县志的续编本也即将出版发行。预计1996年可基本完成县级志书编纂任务,争取1997年基本完成市、州志的编纂。
我省除编纂、出版县级以上政区综合性志书外,还编印了年鉴、部门志、乡镇志、单位志及其他专志共6。。o多部。
正式出版的各级各类志书,均未发现大的政治原则性问题,一般资料都比较丰富,大体能反映一个地方或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些在体例上还有所创新。历年来获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和省社科奖的各类志书达300多部。县志一般印两三千册,最多印50。。册;省志一般印2000册。出版较早的县志,已所剩无几,省志的交通志出版后不到一个月就发行1900册。总的看来,这些书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二、我们的基本作法和体会
1.反复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四川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重视修志工作,1981年就是由省委发文决定成立省地方志编委会领导全省修志工作。省委、省政府把修志工作视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基础性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是对地情、国情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研究和记录反映。因此,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和省志编纂工作会议上,总是反复向各级领导宣传地方志工作的意义,要有历史的眼光和政治责任感,要充分认识修志工作的必要性、艰巨性、紧迫性,要求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认真解决好有关问题。近几年又特别强调地方志工作的连续性,要求考虑续修的问题。现在,一些党政领导对修志工作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彭州市的党政领导认为志办多年的成果和地情资料,是重要的投资软环境,无论财政如何困难,也要把地方志事业继续、深入地发展下去。有几个县的领导还不约而同地认为,修好一部志书比修几幢房子的价值还高,“没有方志事业就没有历史”。认识解决了,修志工作中的一些困难问题也就好解决一些。我省甘孜州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但州委、州政府非常重视修志,近几年已让州财政安排40多万元补贴各县及州志承编单位修志。德阳市政府决定每年拨15万元,连续五年,共计75万,用于编修《德阳市志》。川北革命老区的达川市,对修志给以人才、物力充分保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历届政府都决定“修志工作经费开支实报实销”。省交通厅领导认为修志编史与修路建桥同样重要,于1985年建立常设的史志总编室,10年来已编写出版交通类史、志、年鉴21本1400万字,大型画册3本,受到好评。
2.加强领导,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