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1964一1978年的三线建设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 2009-09-18    作者:祝德桂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2009-09-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九六四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六」刊年代中期世界战争爆发可能性的估计,作出了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甘肃等省和河南、湖南西部等地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工业布局、生产资源配置进行了重大战略转移。三线建设是运用军事术语对我国六十年代经济建设布局的一种经济地理概念。贵州在全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都有利于战备,而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又很丰富,因而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

  一九六四年下半年,贵州的三线建设拉开了序幕,中央各部当时确定搬迁到贵州的民用工业项目有20多项。治金工业部在十月九日决定将大连钢铁厂的两座50吨电炉和本溪钢铁厂的两台锻锤搬迁到贵阳钢铁厂。十四日,搬迁工作开始,迈出了从东北、华北和沿海搬迁企业到贵州的第一步。从一九六五年起,贵州的经济建设由调整转入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六年,贵州三线建设出现了高潮。一九六五年搬迁到贵州的项目(不包括国防工业)26个,新建和改建项目也有26个。仅半年时间,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十多万施工队伍来到贵州。随后,国家先后安排和逐年施工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有200多个。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是贵州兰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国防科技工业的任务也很繁重,兵器、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工业建设项目很多,地方又安排了许多小型建设项目,组织了施工队伍和大量民兵参与三线建设,出现了国家、地方一齐上、共同建设大三线的壮观局面。

  贵州三线建设的工业布局,是以贵阳为中心,以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都匀市、凯里市为重点,沿铁路干线向四方呈辐射状态展开的。

  贵州的三线建设到一九七八年基本结束。十三年的三线建设中,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走着曲折前进的道路,但主要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成就是很大的。十三年中,全省累计完成基本建设项目投资98.93亿元,其中地方建设项目完成’22.56亿元,占22.8;中央直属项目完成76.37亿元,占77.2%。这些建设项目中生产性建设项目占投资总额的88.3%。全省新增固定资产54.24亿元,相当于一九五O年到一九六三年新增固定资产的3.49倍。三线建设中基本建设任务完成得最多的是工业部门(主要是重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主要是铁路部门)

  贵州的三线建设,几乎涉及所有工业部门,其规模之大,项目之多,成就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贵州工业建设史上和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三线建设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建立了促进贵州经济发展的工业基地

  经过三线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在贵州建立了实力强大的具有现代化设备的航天、航电子三大工业基地。能源工业方面,建成了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新建了水城电厂、桐梓电厂、清镇电厂、乌江渡电站、猫跳河梯级电站;扩建了贵阳、遵义、都匀、凯里等电厂,全省还建起了100多个5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冶金工业方面,在水城建成了一座中型钢铁厂;将贵阳钢铁厂改建、扩建为特殊钢厂;在遵义建立了贵州钢绳厂;恢复扩建了贵阳耐火材料厂,遵义铁合金厂。有色金属工业方面,重点续建了贵州铝厂,建起了遵义钦厂、清镇冶炼厂;5个县办起了铅锌矿。机械电子工业方面,全省新建、扩建的机械工业企业有100多个,电子工业企业52个,在遵义建成了长征电器生产基地,在贵阳建起了新夭精密光学仪器公司,贵阳仪器仪表公司,并建立了轴承工业基地,贵州柴油机厂等。化学工业方面,续建了贵州有机化工厂和开阳磷矿,扩建了剑江化肥厂和遵义碱厂,新建贵州化肥厂,扩建贵州橡胶厂,改建贵州橡胶制品厂,许多县办起了小化肥厂。建筑材料工业方面,建起了水城水泥厂和一些小水泥厂,新建了凯里玻璃厂。上述三线建设的成就,使贵州工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基本形成,以国防科技工业、煤炭工业和冶金工业为中心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基本建成。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贵州的生产力布局有了很大改善,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线建设是全国生产力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和调整,它使贵州工业布局发生很大变化,原来贵州工业主要集中在省会贵阳市.三线建设后,六盘水、安顺、遵义、都匀、凯里等城市的工矿企业和科研单位、事业单位迅速增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对推动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一九七八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了3.77倍,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27.33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一九六五年的37.1%,上升到59.1写。在工业体系中重工业发展最快。一九七八年,重工业产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长7.51倍,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一九六五年的41.7%上升为67%。在重工业中,黑色冶金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结束了贵州缺铁无钢的状况。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钢42万吨,钢材36.7万吨,铁合金10万吨,耐火材料61万吨,铁矿石50万吨,锰矿23万吨,冶金焦42万吨,已有一批大中小型企业,职工58千多人。主要产品有生铁、普钢、特钢、钎具、钎头、中空麻花钻杆、风镐钎、铁合金(锰系、硅系)、钢绳、线材、小直径无缝钢管、焦碳、焦化副产品等,这些成就向人们展示了贵州黑色冶金工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根据发展规划要求,预计到二千年,贵州将年产生铁280万吨、钢200万吨、钢材150万吨到16。万吨、铁合金50万吨、耐火材料13万吨、铁矿石120万吨、锰矿石,45万吨,技术经济指标将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水城钢铁公司在本世纪末以后,将扩建成年产生铁300万吨、钢250万吨、钢材20。万吨的大型综合钢铁基地。

  ()机械、电子上业空前大发展

  三线建设使贵州的机械、电子工业得到了空前大发展,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成为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机械工业产值占全省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一九六五年的32.3%上升到一九七八年的52.4%。到一九七九年底.贵州三线机械工业的投资累计达25亿元,为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四年全省机械工业总投资的18倍。机械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工业的平均水平,有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茁壮成长,建成了电子工业基地,具备了研制和生产雷达、电子干扰设备、广播电视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电子测量仪器及电子医疗仪器、无线电专用设备及超高频电子管、硅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等多种电子元件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国防建设及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出口创汇提供了有利条件。贵州机电产品的出口范围日益扩大,已从亚洲纳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扩大到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的产品已出口到世界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出口机电产品的完整体系,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的机械电子工业已形成了磨料磨具、电器、仪器仪表、光学仪器、轴承、航空、航天、电子等八大生产基地。这些各具特色的工业生产和军民结合型的生产基地及其骨干重点企业,是贵州工业长足发展的良好基础。贵州的机械电子工业到本世纪末,将依据本省的设备和技术优势、资源特点及国内国际市场发展变化趋势.以发展汽车、工程机械、内燃机、农机、机床工具、电工器材、基础机械、机电一体化产品为重点,主要产品将由现在的2720多种发展到5000种左右。

  三、贵州的科学技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贵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