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贵州农业合作化运动化评述
发布时间: 2009-09-18    作者:唐霞    来源:《贵阳文史》2001年02期 2009-09-1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4911月,贵州解放,饱受剥削压迫贵州各族人民获得了政治上的新生。但面对破的经济局面,生产巫待恢复,人民生活巫需定。当时,贵州全省粮食生产仅有2%.55万吨农业总产值仅有6.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人48.3元。1950[l20日至25日,贵州省一届农民代表大会在贵阳召开。会议确定今一个时期全省农运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是:充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完成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五大任务,为土地改革作好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千百年渴望获得土地的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高涨,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全农村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发展农业生产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创造了历史前提。

  贵州的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广大农村是民个体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种分散的、落后的体经济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摆脱贫困,改善活,抵御灾荒,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新术,只有联合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贵州的农业合作化过程,根据中共中央精神,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同全国一样,大经历了三个互相衔接的阶段:带有社会主义芽性质的临时或常年互助组;土地人股,实行一经营、按劳分配和人社土地进行分配的半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从19521957年,贵州农村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造,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形式,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粗据地为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农忙季节农户间调剂劳动力、畜力和大型农具余缺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松散的、相对固定或临时组合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互助组有临时性和常年性两种:临时互助组是在农忙季节根据生产的需要,临时组织起来进行换工互助的组织形式;常年互助组是比较固定的常年性的换工的组织形式。

  贵州由于地区间生产发展和生存条件的不平衡性极大,加之中心区、沿边区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人们观念的差异也大,同土地改革一样,互助组的发展工作也是采取先试点,逐步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普及。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都坚持慎重、稳妥的方针,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试办、发展和整理三个阶段。

  一、试办阶段

  1951年春,贵州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工作结束后,中共贵州省委遵循中共中央关于“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方针,在农民传统的换工习惯的基础上,选择了条件较好的贵筑县白云区尖山寨进行试点,开始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

  土地改革前,尖山寨的19户农民几乎都是佃农。他们大多是从云南迁来的,由子当地土地脊薄,地租很重,除两户口粮能自给外,其余17户均缺口粮,不得不靠打短工和借债度日。土改后,尖山的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但由于原来的家底薄,生产条件也较差,生产和生活都存在许多困难,农民普遍都有互助合作的强烈要求。当然也有个别条件较好的家民担心换工互助,自已会吃亏。为了解除农民对互助合作的疑虑,中共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部和团省工委联合派出工作组到尖山寨蹲点,探人细致地了解农民的实际困难,从培育骨干人手,开展互助合作的宜传教育。在工作组的热情帮助下,赵树华等几个青年团员最先行动起来,由他们联系了一批积极分子,于195132日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赵树华互助组。赵树华互助组1157人,全劳力17个、半劳力6个。其中贫雇农6户、中农5户。有田25亩,土39亩、牛18头、马5匹。常年产粮1.2万公斤。成立互助组后,第一年即增产粮食0.2万余公斤,被评为全省模范互助组。1952年,该互助组扩大为19户。对赵树华互助组的宜传推介,全省各地迅速掀起向赵树华互助组学习的热潮。

  炉山县(属今凯里市)4区万潮乡第一村第一组,有雇农1户、贫农2户、佃中农3户,共23人。主要劳力16人,耕牛8头、犁10架、耙5架、晒席12张,谷斗7个,有田约45.8亩。他们首先面临的是耕牛缺乏,农具不足,劳力紧张口粮严重不足等具体困难,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发展,贫农出身的40岁的苗族农民张明亮首先响应县委提出的“自愿结合、等价交换”、“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结合当地苗族换工互助的传统习惯,联合本寨6户贫苦农民办起互助组,并成当时全县最早的常年固定的互助组。张明亮不仅善于作思想工作,还帮助组员解决实际困难,农民吴世清家没米下锅,张明亮发动其他5户为吴家凑出3斗大米,帮助吴家解决了断炊的燃眉之急;贫农妇女龙明珍生孩子前后的50多天,不能下田干活,而她丈夫又是残疾人。她为此心急如焚。互助组不待她开口,帮她家犁田、插秧,还帮她家搞水稻丰产试验田,庄稼长势同别人家的一样好。龙明珍感慨地说:“互助组真象爹妈一样好!”广大群众从现实中看到了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决心更大,热情更高。在张明亮互助组的带动下,炉山县迅速掀起了互助合作的热潮。

  除了赵树华、赵明亮这种先进典型外,在贵定、安顺、遵义、兴义、镇远、都匀等地,都涌现了一批办得早办得好的先进互助组。它们是安顺县华严乡的熊开明(苗族)互助组、遵义县三岔乡的钟承亮互助组、炉山县平良乡的昊定国互助组兴义县下午屯乡的李永益互助组、郎岱县(今六枝特区)郎岱镇谭玉仙()互助组等等。在这些先进典型引领下,到1951年底,全省土地改革结束的地区,已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2809个,参加农户约17500户,平均每组6.23户。

  二、发展阶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