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进入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动乱的社会生产开始有所恢复。从1970年至1973年,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通过招工、招生、招兵等形式陆续离开农村回城。贵阳市没有再统一部署和动员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应届毕业生大部分被分期分批安排到各类厂矿和街道企业,少数随父母疏散到农村落户。留在农村的大多数知识青年基本生存状况仍然没有改变。
1973年福建省的知识青年家长李庆霖就其子上山下乡生活艰难及开“后门”之风日盛等问题,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告御状”。毛泽东主席复信说:“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为了解决知识青年的实际困难,1973年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革命委员会对贵阳插队知识青年普查后给予补助。每人每月口粮不足18公斤的由国家补足18公斤;1972年以前下乡的知识青年生活不能自给的,每人一次性补助100元,没有住房的每人补助200元。1973年起,城镇下乡知识青年安置费标准由230元增加到480元。
为贯彻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报告》,1974年8月至9月,贵州省及贵阳市先后召开了“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对过去上山下乡“一刀切”、把知识青年送下乡便不管不问及三年不动员上山下乡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决定加强对知识青年工作的领导。同时还决定今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安置形式参照“株洲模式”,以建立知青场(队)为主,同时试办集体所有制的农、林、牧、茶场。这些农场采取由企业、单位出资,社队出地的办法,在生产队建立知识青年安置点。其次是厂社挂钩,户口到队,劳动在场的安置形式,分散或集体插队的只占少数。对原过于分散的,加以调整组成知识青年安置点,每个点不少于5人。1974年和1975年是政策调整后贵阳又一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
1974年,从2月下旬至年底,10个月时间就动员组织了7000多名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分期、分批到农村、农场落户。1974年到1978年,5年间贵阳的省、市级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在郊区先后建立216个知青场(队),主要解决本单位职工子女的上山下乡问题。这一期间,贵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7083人,安置在郊区29个公社所在农场的有15636人,分散插队或集体插队的仅有1351人。
这段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大部分滞留在农场的时间不长,在短时间内就被招回家长所属企业或家属工厂,有的通过招生返城,只有极少数人留在农场转为农工。从1977年开始,凡是安置到国营农、林、牧、茶场的知识青年到场后,即为农林场工人。
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全国第二次知青工作会议”召开,历时40天。同年1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提出对城市中学生的安置实行“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四个面向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确立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知识青年劳动就业方针做出根本调整。
在中共中央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1979年2月16日至24日,贵州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劳动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落实“全国第二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精神。会后,中共贵州省委转发了《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会议纪要》,纪要提出:“城乡广开门路,统筹安排知青,本着‘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要在今年内通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招工,使他们能够有固定收入。”纪要还提出:“在下乡知识青年中造成的冤假错案”要“抓紧进行甄别、平反,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内全部解决好。”当年贵阳市发出《不再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不再搞现在这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80年1月底,贵州省滞留在农村、农场的知识青年21000多名,至1981年下半年,分别通过招工、招兵、招生等形式,全部离开农村或知青场(队),走上不同的就业岗位。
从1956年到1978年,贵阳市上山下乡到省内各县和市郊的知识青年43500余人。1981年随着最后一批知识青年抽调回城,省、市(地)县三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机构相继调整,工作人员转入其他部门工作,经费转为安排城镇待业工作之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遂被在城市解决待业的工作取代。一场经历了20多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终告结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发生发展直至终结的历程,是共和国曲折发展的重要影子。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从“向荒山进军、向荒地要粮”到建设新农村,立志当新农民,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中大多数与祖国同一个脉搏跳动是豪情满怀的理想主义者。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则是强制一代知识青年普遍接受的思想改造的政治运动。知识青年是文革内乱的牺牲品。
历史往往也要在个体上留下印痕。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身心无不受其经历影响,自觉或不自觉都表现出一种难以释怀的知青情结,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忘却的个人知青史。它必将丰富和深化那段尘封己久的历史。
王亚平(作者为贵阳市1965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