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我国大陆地区相继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波及到一些大中城市,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天津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城市震后的恢复重建,是一个普遍的、突出的问题。现以天津市市区为例,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基础和建筑物方面,如何开展重建工作,介绍一些情况,进而就几个具普遍性的问题,谈点初步的看法。
1、1976年天津市的震害
这一年天津市受到7月28日唐山7.8级和n月15日天津市宁河6.9级两次强烈地震的波及,市区的地展烈度分别为八度和七度,展害是非常严重的。据统计,死亡24296人,重伤21568人,直接经济损失39亿元人民币。
地震对市区各类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破坏是严重的,据统计,当时天津市各类房屋遭不同程度破坏的约占原有各类房屋总面积的68环,其中工业厂房遭地震破坏的约占原有厂房建筑面积的54%。
众所周知,由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热和供气等系统所构成的生命线工程,对大城市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是息息相关的。这次大地震对天津市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也很严重。震后这座满目疮痰的特大城市,如何尽快地、有效地组织抢险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是一项急迫和繁重的任务。
2、从天津看大城市的恢复重建
大地震后天津市区的灾情严重,可谓“百废待兴”,尤其是震损或震毁后居民住宅的修复和重建,更是市政府密切关注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唐山地震震后半个月内,夭津市政府及时提出“关于市民用建筑遭受地震破坏后重新建设的意见”,明确指示:在市内六个行政区震损地带各选一片即“老六片”进行重建试点,尽快地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消除震灾遗迹,并通过此举,逐步进行旧市区的改造。“老六片”的共同特点是:房屋老旧,场地条件差,软土地基和充填地基居多,房屋震损(或震毁)严重,住宅大多数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老旧民房,屋小,院窄,日照、卫生和通风条件极差,住宅、工厂、仓库和公共建设混杂,生产与生活相互干扰,绿化率低。再有,“老六片”内市政公用设施很差,水平低,平房区全部为集中供水,排水设施也很差,有些地区基本无排水设施。还有一些马路地面高于胡同,胡同地面高于院落,院落地面高于室内的所谓“三级跳坑”住宅住房低矮潮湿,雨后积水,且交通不畅。大地震的破坏更使得这些居民住宅“雪上加霜”,近两万户、七万多居民的生活起居苦不堪言。
政府下决心改造、重建这些居民区,按照天津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旧城区的改造,本着“全面规划、合理调整、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方法,开展重建工作。市政府提出的重建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适当降低市区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提高建筑层数,拓宽道路,增加绿地面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原有的各项市政设施;·建筑体型和规划布局要适应抗震要求;·重建范围内的现在工业,凡在地震后遭受严重破坏的,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保护环境要求,调整布局;·重建规划片内的住宅和配套设施,要统一计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管理,集中力量成街成坊地进行建设。
上述规划的指导思想,在“老六片”的规划布局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2.1“老六片”的建筑密度从原来的50%~70%降低为30%。居民户数和人口也做了调整,减少了一些住户和人口。原住户共19272户,73660人,规划改造后为17093户,65331人。居民住宅一般为五、六层,以五层为主,其中场地条件较差的地段适当减少层数,多为三、四层。居住区的主要道路适当拓宽,参照唐山地震时天津市建筑物倒塌后落地宽度不超过房高1/2的特点,都按规划予以拓宽,相应地增大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间距,以避免一旦发生地震可能导致房塌阻塞交通的问题。绿化不仅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而且有利于避震疏散。在“老六片”的重建中,注意开辟多种公用绿地,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
2.2在重建工作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各项市政设施。在恢复重建中,绝大多数市政设施可资利用,或经过修复加固后继续使用,但对部分有悖于重建规划的市政设施,应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如对一些道路采取的废、封、拓、辟的措施。又如供水管网的改、扩建(原来平房区为集中供水,重建后的楼房供水要入户)以及排水工程的配套建设等。
2.3抗震问题。鉴于天津市被国家列为地展活动重点监视地区(京津唐地区),1978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抗震城市,因此政府对重建住宅的抗震设防问题很重视,要求很高,规划、设计单位依据1977年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域划分图》和《京津唐地区地震烈度区域划分图》等资料,确定市区住宅和公共建筑一律按八度设防,在规划布局上,采用敞开式布置,以利于在紧急情况下居民的疏散避震。
2.4工业仓库设施的调整。震后,按重建规划中确定的留、迁、调、撤的原则,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外迁工厂、仓库45座。这样,可腾出5.3公顷改为居住用地。保留下来的,有的调整厂房位置;有的以小工业群的形式适当集中,以减小对居住环境的干扰,也为进一步城市布局的调整、改造创造了条件。
继“老六片”居住区确定重建规划之后,1977年底又制定了市内五个地区的重建规划。这“五小片”的重建原则、思路和规划布局大体上与“老六片”相同。1980年底“五小片”的重建基本完成,竣工住宅114950平方米,完成公建配套项目9732平方米,不仅陆续解决了这几片原住户的住房问题,还安置了其他规划区部分居民的住房。
为了加快震后恢复重建的速度,尽早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除上述“老六片”和“五小片”的重建外,1978年天津市提出了新建三百万平方米住宅的规划,它体现了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适当降低市中心区人口的密度,使城市人口的分布渐趋合理,故新居住区皆选在市中心区的周围,即丁字沽、体院北、新立村、长江道等十个居住区。这十个小区的开发共征地937公顷,总建筑面积464.3万平方米。为了建设好这座重点抗震的大城市,提高城市功能和群众的居住水平,新辟居民小区的兴建,在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都严格执行规范,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都有新的提高。并以公园和公共建筑为中心,构成环形的交通网络,道路通畅、方便生活,还有利于在紧急状况下居民的疏散和转移。
此期间,在恢复生产和企事业展损建筑的重建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共计竣工170万平方米,其中厂房71万平方米,学校13.7万平方米,商业网点8万平方米,医院4.6万平方米,仓库3.7万平方米。城市的电力供应、通讯、供水、排水和交通等生命线工程,经加固、维修和部分重建,逐步得以恢复,从而使这座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基本上有了保障,城市功能基本上得以恢复。
第二阶段工作重点是大规模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消除地震遗迹。这个阶段是1981年至1983年。在前几年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展开的。尽管前一阶段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座大城市重建以及生产和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困难。截至1979年底,天津市区还有110余万人在51000多间的抗震棚或展损的危房内。1980年8月天津市委做出“关于消除震灾加速住宅恢复重建的决定”,天津市政府组织了专门班子,在专家的指导下,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根据这个城市的展灾状况和人、财、物力条件,编制了《天津市1981~1983年震损住宅及配套恢复重建规划》。按照“全面规划,远近结合,抓住重点,逐步实施”的方针开展工作。经过三年奋战,截至1983年底,建成住宅共计900万平方米,修复加固住宅676.5万平方米(448280间)市区内搭盖的抗震临建棚全部拆除。震损的工厂、学校、医院和商业网点基本上修复或重建,城市的供水、排水、道路桥梁、邮电通讯和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亦相应修复和扩建。并改善了城市的教学和医疗条件。这三年用于震灾恢复重建的总投资为25.4亿元,园满并超额完成了天津市1981~1983年恢复重建规划,该市的城建工作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大规模、全面地展开城市改造和建设阶段。
3、经验与启示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