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秋天,我被县委任命为壶关县集店乡党委书记。上任不久,就有几个大队支书来交任,说工作实在无法搞了,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地里打来的粮食,出了公粮,分不够口粮;分了口粮,完不成公粮……
我做了一番调查,全乡14个大队,1.3万口人,虽也耕种着近2万亩土地,但亩产量却一直徘徊在300斤左右。因为粮食的欠缺,年年要出外借粮,累计下来,全乡已外借粮食240万斤,涉及到两省、五县、48个村。只西庄一个村,就借下本县土河村的42万斤粮。显然,吃饭成了大问题。这该怎么办呢?
眼睛向下问群众
我是初次当书记,没有经验。带着这个问题,去见县委书记张维庆。张书记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已明确指出,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你们所提出的问题,应当眼睛向下问群众,从实际中找答案。”
遵照张书记的意见,我首先跑到常平大队宋刘富家。宋刘富是个年轻有为的支书。他见我亲自登门来访,自然很乐意。当我提出如何解决群众吃饭这一问题时,他迟疑了好半天才说:“我倒有个法子,不知当讲不当讲?”我说,无论什么话都能讲,但必须实话实说。他觉得我很诚实,又很心切,就说起来:“我只能与你说,还得保密,事不成,也不能受到影响———特别是你。我是个光脚人,还怕穿鞋的?”他所讲的就是联产承包,包产到户。他曾偷偷地把三队与六队的一些边远山坡地,包在户下,亩产量大都在500斤以上,而大片的平川地,也不过400斤。他说:“如果你有胆量,敢把土地包到户下,我敢说,吃饭问题,肯定解决。但是,这种做法很危险!全国学大寨,大寨在山西,咱山西人敢这样干吗?”
宋刘富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引起了我的重视。接下来,为了让百姓掏出心里话,我来了个村村吃派饭,不进干部家,专吃社员户。全乡14个大队,我走访了12个,吃了30多家派饭。
他们说,说真心话,大锅饭实在不能吃了———上地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出工不出效,都是磨洋工。你站的,我坐的,打不下粮食都饿着……
闯下大祸大家顶
从调查中看,要想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当今唯一的办法,就是联产承包,包产到户。那么,敢不敢这样干呢?当我把这一问题,摆在党委会上时,大家都吃惊了。乡长薛天补说:“梁书记,你是不是吃了豹子胆啦?你睁开眼看看,从中央到地方,哪个报纸上登过这方面的材料?”党委宣传员王安保说:“这可不是小耍杏核哩,这是反大寨哩……弄不巧,轻则丢纱帽,重则会坐牢……”
这么一来,在我的思想上引起了强烈斗争:是要硬着头皮,强迫群众继续坚持大锅饭,过少吃无喝的苦日子呢,还是要按照广大群众意愿,联产承包,包产到户,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尽快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呢?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乡之主,党把一万多口人的命运交给了我,我应该怎么干?是冲锋陷阵,还是临阵逃避?……思来想去,出路只有一条:必须站在风口浪尖上,不惜一切实行包产到户。我感到,只要是真心真意地为民众着想,只要是实事求是地为百姓办事,即便是“丢官、坐牢”,也无所谓。
我的决心下定后,就着手做党委一班人工作。我深知:主观不行,强迫不行,独断专行更不行。我的方法仍是,先让他们走进农家,与百姓促膝谈心,听百姓倾吐真情……人心都是一样的:只要你能诚心与他们谈,他们就会说真话;只要你能感受到真情,你就会产生激情。这样一做,大家深受教育。都说,不问不访不知道,一问一访心就跳,万万没有想到,包产到户的欲望,早已埋在广大群众的“心底”。在班子会上,我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我的感觉中看,包产到户应该说是正确的,是用不着怀疑的。但是,天下的事情很难说定,也许会搞错。即便是搞错了,也不要怕,责任由我一人承担,与大家一概无关。”这么一说,反而激发了大家的情绪。副书记王胖松说:“还能那样做?人凭良心虎凭山,闯下大祸大家顶,绝不能推在一个人身上。”副乡长申八斤说:“咱们都是共产党员,干对了,就应该;干错了,咱就改,该怎处理就怎处理。”
包产到户不留“情”
党委一班人思想统一后,接下来就是做大小队干部工作,这是重中之重。这一步走不好,将一事无成。我们的做法是,先从党内开始,先将全乡14个大队所有支部委员,集中乡里充分讲明联产承包、包产到户的意义,然后,让大家公开讨论,各抒己见。这么一来,就像捅了马蜂窝:这个说,这是公开反大寨,我们不干;那个道,就是群众也通不过……无论他们怎样说,也不会改变我们的观点,我们仍是从多方面讲包产到户的好处。
经过一番争论后,初步统一了支委们的思想,但他们返回大队,与大小队干部一接触,就反悔了。他们共提出三条意见:一是不愿推倒“集体经济”。从解放到现在,30多年了,已经迈开社会主义步伐了,怎么还能倒退呢?说什么,辛辛苦苦30年,不能一夜就退到解放前。二是包产到户后,无法领导,全大队将会变成一盘散沙。三是集体财产将要造成严重损失。20多年的发展,集体家当也很大,牲口、车辆、农具等,将无法使用与管理……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大小队干部都不愿放权,特别是小队干部反对得更强烈。并且,全县各地也传来风言风语,说什么,集店乡是反大寨的急先锋,梁忠文在那里是瞎干,他本人栽跟头是小事,给县委带来麻烦是大事。因而,有不少人向县委汇报,要县委出面制止,要梁忠文回县检查。而县委书记张维庆,正在省里开会,在家常委,谁也不敢做主,谁也不愿与我们这个“是非”之地接触,只是派了一位老干部来制止……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党委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可以暂停一段,避避风再干;有的说,既然定下来了,就要硬着头皮干……正在这危难之时,县委书记张维庆来了。他听了我们的汇报后,说:“你们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对的。就是要有超前意识,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要做前人没做过的事……”
张书记的一席话,大大鼓舞了我们。我们决定队队召开群众大会,公开交给群众讨论。党委成员全部参加,都要亮明旗帜。只要是广大群众满意,我们就支持。我们的做法是,开一次大会定一个大队,当场表态,拍板定案。这样一来,广大群众万分高兴,我们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全部实行了联产承包,包产到户。
先走一步天地宽
包产到户一落实,一场空前的冬季生产运动就掀起来了。尤其是积粪造粪更为出色,人们不仅把多年来堆积在村里村外的垃圾杂草清除净,连村边的沟坡、路旁的草皮也刮光了……
次年一开春,轰轰烈烈的春耕大生产,一下就推向高潮。全县各地还都是“上地一条龙,做活一窝蜂”,而我们乡已变成“下地各自行,做活满天星”。
先走一步天地宽。这年秋天,我们乡获得了空前大丰收,亩产量由300斤上升到420斤,增产幅度达到40%。对于这些成绩,县委书记张维庆他不仅办公室听,还要走村串户,进百姓家看。当他在西庄村随便登上一家阁楼,亲眼看到满满一楼玉米棒,得知增产幅度超过60%时,他高兴地对我们说:“实践证明,你们集店乡这一步棋走对了。你们为咱们县引了路,摆了样,来年一定全县推广。”
这一年,我们乡不仅家家留足了口粮,还清外借粮食240万斤,还超额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共卖粮146万斤,占全县总征购任务200万斤的70%以上。
这年秋后,县委、县政府,在县召开的三干会议上,不仅把我们排在第一位,大大奖励了我们(全县共奖了18辆自行车,我们就得了14辆),还认真总结了我们的经验,在全县推广。
1982年,全县获得了大丰收,一年时间,就解决了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
(《先锋队》2009年 03期 ;作者为壶关县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文中所提到的张维庆书记是原中央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