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新中国六十年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 2009-09-04    作者: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2009-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经济建设成就辉煌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解放之初,北京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全市GDP仅为7.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六十年之后,GDP突破万亿,达到10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318倍,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5%。GDP每提升一个量级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1978年突破百亿元用了26年,1994年突破千亿元用了16年,2008年突破万亿元用了14年。

   经济增长更加稳健。经济总量伴随着逐步平稳的增速不断扩充。1952-2008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0.7%。其中,改革开放前的1952-1978年年均增长10.9%,但此间GDP增长的波动系数[1]达到0.27;改革开放后的1979-2008年,经济年均增长10.5%,波动系数下降到0.03。进入新世纪后,北京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11.9%的较快速度,同时波动系数进一步下降到0.01,经济增长的步伐更加稳健。

   人均GDP不断跨越标志性台阶。六十年来,我市人均GDP从1952年的165元,增至1975年的1086元,突破千元;1994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40元;1999年超过2万元。此后每隔1-2年即跃过1个万元级。2008年全市人均GDP跃升到6302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952年的90.7倍,年均增长8.4%,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速为8.1%。

   政府财力持续增强。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北京的地方财政收入仅为0.24亿元。六十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8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37.3亿元。

   (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六十年来,北京的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定位的不断清晰逐步升级。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8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1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3.1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269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3.1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7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22.2:38.7:39.1演化升级到2008年的1.1:25.7:73.2。其中,199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50%,“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开始确立。

   工业由传统重工业发展到以汽车、电子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9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2%。其中,1952-1978年年均增长13.5%,这一阶段,重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1978年,原煤产量818.7万吨,为1949年的7.3倍;钢产量191万吨,为1950年的1910倍;水泥产量191.5万吨,为1949年的54.7倍。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工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定调整,汽车、电子工业蓬勃发展。1979-200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汽车年产量从1978年的1.8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76.6万辆,其中轿车从无到有,从1999年的1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28.3万辆;手机产量从2000年的1549.6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2.1亿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从1983年的0.3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691.7万台。

   第三产业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发展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1952-2008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其中改革开放前的1952-1978年年均增长8.8%,改革开放后的1979-2008年年均增长13%。三十年间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4%提高到19.4%;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占比由3.5%提高到8%。2001-2008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7.9%、17.6%和15.8%。2008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58.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1%,比2004年提高6.7个百分点。

   (三)市场机制日臻完善,各类市场发展壮大

   商品市场繁荣稳定。六十年来,全市服务网点、市场数量大幅增加,商业业态也从原来单一的供销社、百货商场发展到商场、综合市场、专业商店、社区便民点、连锁店、仓储超市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商业模式。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2.8亿元,1978年增至44.2亿元,增长了14.8倍;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快速扩大到4589亿元,比1978年增长102.8倍。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4%,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速达到16.7%。

   此外,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类市场都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四)对外开放成就辉煌,国际城市初步形成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1950-197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仅为17亿美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对外贸易开始迅速发展。2008年,北京地方进出口总额达到867.4亿美元,是1978年的291.6倍,年均增长20.8%。其中,出口额由1978年的2.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48.3亿美元,年均增长17.4%;进口额由1978年的0.1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519.1亿美元,年均增长32.1%。与此同时,北京作为首都,区域进出口贸易中心的地位逐步形成。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717.1亿美元,年均增长25.5%。其中,出口额由2.9亿美元增加到574.5亿美元,进口额由0.1亿美元增加到2142.6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9.3%和38.5%。

   国际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国际交往日渐增多,逐步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城市,对国外投资者和游客都具有较大吸引力。特别是奥运会的举办,大大提高了北京的国际化水平。1987-2008年,北京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万个;实际利用外资432.2亿美元,年均增长21.9%,其中2008年为60.8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62.8倍。1978-2008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5647.3万人次,其中2008年为379万人次,是1978年的20.3倍;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到513.8亿美元,年均增长13.5%。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是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六十年,也是北京城市在探索中不断前行,铸就辉煌成就的六十年。展望未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定领导下,北京将会在六十年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宝贵精神与物质财富基础上,朝着“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目标继续进发,这座古老的都市将会焕发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光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