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新中国六十年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 2009-09-04    作者: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2009-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六十年来,首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改善、城市环境更加宜居、经济建设成就辉煌。进入新世纪后,奥运会的筹办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北京正向着宜居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迈进。

   一、民生改善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只有420.1万人,1978年增至871.5万人,是1949年的2.1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变迁、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规模逐步扩大。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695万人,又比1978年增长近1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外来人口呈现快速增长,2008年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为46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7.4%,比1978年提高了24.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2008年全市城镇化率为84.9%,比1990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就业规模不断扩张。1949年,北京一派萧条衰败景象,城镇在业人员仅为43.3万人。1978年,全市从业人员达到444.1万人,其中城镇在业人员291.6万人,比1949年增加248.3万人,占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3。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多种经济类型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全市从业人员逐年增加。2008年,从业人员达到980.8万人,是1978年的2.2倍,年均增长2.7%,占全市人口的近六成。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改善,但基本上还处于温饱不足的状态。1956-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为2.3%(名义增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747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分别比1978年增长9.5倍和12.2倍,年均分别增长8.1%和9%。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前,居民生活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改革开放以后,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消费支出也明显增加。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分别由1978年的360元和185元增加到2008年的16460元和765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实际增长6.6%和8.5%。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8.7%下降到2008年的3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2%下降到2008年的34.3%。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逐步升级换代,汽车也进入普通百姓家。2008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18.1万辆,是2000年的3.1倍;其中私人轿车174.4万辆,是2000年的7.2倍。居住水平明显提高。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只有6.7平方米,2008年跃升至21.6平方米,扩大了2.2倍;农村居民住房环境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4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30.2平方米。

   人口文化素质及健康水平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大力发展教育,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1993年北京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的目标。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64年的5.3年提高到2000年的10年。人民的健康水平随着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而提升。2008年,每千人(户籍)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和床位数分别为4.8人、4.5人和6.4张,分别比1978年提高1.4人、2.6人和3.3张。新生儿死亡率2.45‰,孕产妇死亡率18.52/10万,分别低于1978年9.76个千分点和12.48/10万。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1岁,比1950年提高23.3岁。

   社会保障面扩大。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北京市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参保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758.1万人、871万人、614.3万人和666.5万人。

   二、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六十年来,北京先后制定了四次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得到中央的批准,其中后三次集中于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定位的逐步调整与明确,推动着城市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1949年,北京仅有道路215公里,2008年达到6186公里,是1949年的28.8倍;公路里程由1957年的千余公里发展到2008年的20340公里,增长了16.6倍。特别是奥运申办成功以来,全市进一步加强交通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轨道交通线路由1970年的1条增加到2001年的2条,2008年则达到8条;运营长度由1970年的11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54公里,2008年增至200公里。

   公共交通服务不断改善。1949年末,全市仅有公交运营车辆164辆,运营线路11条,长度77公里,年客运量0.3亿人次。经过六十年的发展,2008年末,公交运营车辆达到2.3万辆,运营线路达到679条,长度1.8万公里,年客运量59.3亿人次,早已是今非昔比。

   邮电通讯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801.2亿元(2000年不变价),比解放初期扩大5700余倍。固定电话用户数从1949年的1.7万户增加到2008年的884.9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在2008年达到52.2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由1999年的14.8部/百人,增加到2008年的95.3部/百人。

   城市水、电、热、气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公用事业生产能力十分有限。1949年,自来水日供应能力仅为8.6万立方米,用电量仅为0.8亿千瓦时;2008年日供水能力达到423万立方米,相当于1949年的49.1倍,用电量689.7亿千瓦时,相当于1949年的862.1倍。为发展城市集中供热,1958年北京开始建设第一热电厂,当年全市集中供热面积为3万平方米;2008年达到42501万平方米。1965年,液化石油气用户0.5万户;1988年,天然气用户6.1万户。到2008年,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用户分别达到198.6万户和392.4万户。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六十年来,北京城市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奥运申办成功后,城市环境更加宜居。1949年,全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3.6平方米,申奥成功的2001年为10.1平方米,2008年则达到13.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22.3%提高到2001年的38.8%,2008年进一步升至43.5%。空气质量改善更为明显,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08年的2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比例由48.5%升至74.9%,提高了26.4个百分点。

   三、经济建设成就辉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