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四三”会议与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重大进展
发布时间: 2009-09-04    作者:李玉伟    来源:中国期刊网 2009-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联合会下设东蒙总分会,领导东四盟(哲里木、兴安、纳文慕仁、呼伦贝尔盟)工作。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察哈尔四盟受联合会直接领导,西蒙总分会领导西三盟(乌兰察布、巴彦塔拉、伊克昭等)及宁夏蒙古之工作。

  六、各解放区国大代表,应注意蒙古代表中已死或投敌、罪大者的名额。

  七、各解放区政府、各军区帮助解决救济蒙民、培养干部、军队训练、给养及机关经费、服装等问题。西满多派干部参加王爷庙蒙古工作。

  八、目前联合会之中心工作为大力放手以发动群众参加民主自治运动,发展会员建立分、支会,改选政权,预防特务破坏活动,给国民党反动派与一切反对内蒙古自治运动的行动以打击。

  九、以赤峰为内蒙古临时中心区域地,联合会建于此,并在林东准备。[1](P51-53)

  这次会议得以成功召开,是与国内民主革命的形势发展,以及东北、华北解放区对会议给予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中共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东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者们不仅放弃了“独立自治”的主张,而且在行动上自觉地向中国共产党靠拢。会议期间,根据本人申请,经中共冀热辽分局批准,哈丰阿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特木尔巴根由苏联共产党员转为中共党员。[5](P58)

  “四三”会议的成功召开,特别是通过了重要的《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的主要决议》,意义重大。会议确定内蒙古民族运动的方针是平等自治,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为内蒙古自治运动的统一领导机关,决定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参加自治运动,发展会员,建立联合会的分支机构,改选政权,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原则。这一重要会议开创了内蒙古蒙古族内部以及蒙、汉民族之间团结的新局面,为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全面、深入发展以及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四三”会议是中共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以及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历史性标志。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Z].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9.

  [2]〔日〕星野昌裕(苏日娜译,乌兰校).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历史考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0 (2).

  [3]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4]王铎.五十春秋———我做民族工作的经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2. 201.

  [5]张策、胡昭衡、方知达.从东蒙自治政府到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一些情况[A].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C]. (第五十辑), 1997.

  [6]郝维民主编.内蒙古革命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7.

  [7]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7. 10.

  [8]王勋铭.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88. 3536.

  〔作者简介〕李玉伟(1971-),,内蒙古卓资县人,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第33 (总第168)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
    2.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创新的伟大历程、主要成就与经验
    3.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历史底蕴和实践基础
    4. 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5. 储著武: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生动实践
    6. 罗燕明: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澳门(1921-1950)
    7. 中国共产党消费政策百年变迁:轨迹、动因与逻辑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外交工作的历史经验
    9. 吴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
    10. 新时代坚持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