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京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效
农业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落实,确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禁锢,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郊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郊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出现超常增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长期以来被旧体制所压抑的农村生产力释放出了巨大能量。1988年郊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8.6亿元,改革开放10年农村经济收入翻三番。2006年郊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870.3亿元,比1978年的108.8亿元增长71.3倍。
(二)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全面增长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促进了农产品供给的全面好转,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存在的食品短缺局面。农业连续获得丰收,1988年郊区粮食总产达到23.46亿公斤,亩产达到520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26%和36.7%,商品菜、蛋、肉、奶、果全面增长,1988年比1978年蔬菜产量增长65%,猪肉产量增长45%,牛奶产量增长2.3倍,干鲜果品产量增长35.7%,鲜蛋产量增长9.3倍。增强了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功能。1993年郊区粮食总产达到284.1万吨,比1978年增长46.3%,1993年蔬菜产量增长65%,猪牛羊肉产量增长73.6%,鲜蛋产量增长55.2倍,干鲜果品产量增长79.2%,淡水鱼产量增长34倍。增强了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功能。
(三)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使京郊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上经营范围放开,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8年郊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8582个,其中乡办4107个,平均每个乡15个;村办14475个,平均每个村3个。乡镇集体企业总收入达到118.9亿元,比1978年增长9倍,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6%,从业人数达到90.3万人。2006年郊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56849个,从业人员136.2万人,总收入2589.8亿元,利润总额149.8亿元。
(四)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二、三产业成为农村经济主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分工分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从以往的种植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综合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农村经济收入构成由原来以农业为主体逐步调整到非农产业为主体,1988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收入比重由40.3%下降到22.3%,非农业收入比重由59.7%上升到77.7%。大批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例由75∶25变为43∶57。1978年郊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为28.3∶40.1∶31.6;2006年,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为6.6∶24.5∶68.9。
(五)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北京郊区在农村改革中,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人均劳动所得从1978年的224.8元提高到2006年的8620.0元,增长37.3倍。
在巨大的发展变化面前,京郊农民致富思源又思进。取得巨大变化之源,是在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农村改革发展要“两个飞跃”的理论指导下,各级党委一次又一次地克服“集体经济”观念的影响,从京郊实际出发,坚定地走改革之路。30年来,京郊锐意改革进取,大力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所实施的各项农村经济改革,确实富裕了京郊农民,提高了人民福祉。
(北京党史(学术论坛)2009.2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史志办公室北京1024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