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前,安东通往朝鲜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有两座:一座于1911年建成,为铁路、公路两用铁桥(通称老桥);一座于1943年建成,为铁路复线桥(通称新桥)。两桥均由中朝两国管理。[1]它是中朝两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和两国人民交往的必经之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为阻挠我志愿军和援朝物资过江,必然要狂轰滥炸鸭绿江大桥。而我方为保证志愿军和援朝物资顺利过江,也必然要奋力保护和抢修鸭绿江大桥。于是,双方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轰炸与抢修的激烈斗争。
一
为切断我军用物资和部队入朝的交通线路,1950年11月8日上午9时左右,美军百余架飞机飞入朝鲜新义州和鸭绿江大桥的上空,投下无数颗炸弹和烧夷弹。由于敌机连续多次轰炸,老桥被拦腰炸断,八孔桥梁落入水中,新桥朝方一段上的钢轨被炸断、炸弯,枕木和桥板被炸飞起火。[2]正在鸭绿江桥头值班的安东铁路分局(以下简称“安东分局”)工务段党总支副书记宫希昌不顾生命危险,立即冲上江桥查看受损情况。这时,江桥上下浓烟滚滚、烈火熊熊,情况十分危急。他立刻打电话要各部门火速来灭火。安东分局局长周克、副局长李弗畏、政洽处主任仇心从和工会主席张发庆等领导闻讯立刻赶到现场指挥,200余名铁路职工也纷纷涌上江桥。经过近五个小时拚搏,于下午3时将桥上大火完全扑灭。[3]
这时,分局长周克已令在高丽门(今一面山)和张家堡区间作业的抢修工程队,火速乘“抢修列车”赶到鸭绿江大桥。晚6时30分,200余名抢修队员和安东工务段部分职工,按分局领导研究的方案,集中投入了对新桥一段线路的抢修工作。他们首先要清除路障。由于时间紧,不能按部就班地撤出受损物资,便把炸废的钢轨、枕木及桥板尽力往江里扔。在铺桥板、摆枕木、架钢轨时,由于桥面上只剩下钢梁和少部尚未受损的桥板,他们只好在桥上挪动了,每挪一步都很艰难,一不小心,就有落水的危险。抢修中,美机不断前来干扰或放照明弹,或用机枪对桥扫射。同志们大都没有临战经验,敌机来时,隐蔽到远处,敌机走后不能迅速工作,以致影响了抢修的进度。9日凌晨1时,敌机又来骚扰,听到警报大部分队员又开始陆续撤出隐蔽。这时,抢修工作已完成大半,我方桥头正集聚着大批部队和军用卡车急待过江。宫希昌看到这种情况,马上意识到:抢修工作得抓紧时间进行,多耽误一刻,就会给我军增加一份不利的因素。
于是,他马上号召尚未撤出的同志留下,坚持抢修。抢修骨干郑福山领一组,在前头摆枕木、铺桥板;养路工副工长张俊兴领一组,在中间打道钉;抢修骨干陈守业(党员)领一组,在后面负责检查工作质量。三组队员,按序协调前进,使工作进度大大加快。为安全起见,即使在敌机走后,大家也不点灯。道钉不好打,就用手摸着打,一点点往前推进。我抢修队员凭着这股忘我的斗志,在敌机九次干扰、扫射的情况下,于9日凌晨3点,终于完成了抢修江桥的任务,保证了我军和援朝物资的顺利过江,为以后抢修江桥的工作,奠定了有力基础。
鸭绿江大桥及时修复通车了,安东分局保护江桥安全的任务却愈加繁重。在11月8日后的一段时间里,美机几乎每天都来侦察、骚扰和轰炸。由于队员们连日奋战,随时抢修受损的江桥,体力消耗很大。为加强抢修江桥的力量,分局领导于11月12日从本溪、灌水两工务段抽调260余名职工参加抢修,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组建抢修工程队,任命本溪工务段长李树有为抢修队队长,并实行队员轮班作业,以保护队员们的身体健康。
1950年12月,我志愿军取得第二战役的胜利,美李军开始全线崩溃,向南败逃。美机已不敢肆意前来轰炸江桥。这时,在市区公路部门的支援下,安东分局采取了用沥青掩护江桥的办法:队员们把一桶桶修路用的沥青,放置在江桥的两头,按照风向轮流在两端点燃沥青。每天清晨,太阳刚一出来,滚滚浓烟腾空而起,笼罩在江桥的上空。美机每每飞来,一时摸不清目标,又怕我炮火攻击,只得匆忙返回。这种掩护方法坚持了近两个月,较好地保护了江桥。同时,安东分局利用这段有利时机,指挥抢修工程队将新桥另一股被炸线路改作公路。经抢修队员的努力奋战,新桥公路线于1951年1月建成,并交付使用[4],从而使我军军运量大增。
二
1951年4月7日上午9点零5分美军突然动用B29型轰炸机及喷气式战斗机24架,对鸭绿江大桥和我安东市投弹50余枚。炸坏朝方桥段第三、第四两孔桥梁,每孔桥梁受损长度约20多米,炸得钢梁和桥枕零碎四散,轨条弯曲,桥梁移位,桥面起火。[5]鉴于这次桥梁受损严重,已不能承受机车压力,决定先采取“移山填海”的办法,用大块石头把桥梁受损部位下的江水填平,再用装满砂石的草袋铺平露出水面的石堆,然后在上面搭建枕木桥垛,以代替桥墩,顶住受损江桥底梁。
当天下午一点,抢修开始,光安东地区就有近700名铁路职工参加。工务段长戴景阳指挥本段人员首先上桥整修被炸桥面。[6]为抓紧时间备料,分局特派秘书高续进同市区各部门及当地驻军联系运石的船只和车马。当晚,本溪、凤城、灌水沿线各站段职工300余人奉命连夜赶来,并于8日早投入抢修工作。8日上午,辽东军区驻防部队的200余名官兵和市区帮助抢修的人员纷纷赶到。市港湾管理局也派来了近百条船只帮助运石。至此,参加抢修江桥的人已达1600人左右。在安东分局统一指挥下,各部分人马密切配合,集中全力往船上抢运块石。一船船石头装好后,在安东分局各抢修人员指挥下,船夫将船划到受损桥梁下的水面,然后,将石头投入水中。经过两天的昼夜奋战,数百台卡车的石块已投放进江里。10日,石头露出水面,开始用砂袋铺平石堆,然后打枕木垛,将枕木一排排横竖相间地往上摞,并用锔子将每一排枕木钉牢。11日拂晓,一座十余米高的梯形枕木垛搭成,并顶在受损桥梁底部。桥垛搭成后,职工们立即上桥,采用“扣轨”的方式,连接钢梁受损的部位,钢对钢太滑,一时未能扣住,职工们临时将一根根钢轨顺在受损桥梁的两端,并用螺丝把住,然后,在其上面摆枕木、铺钢轨。经过四天的艰苦奋战,于11日中午时分,大桥通车了。为此,安东分局受到铁道部滕代远部长授予的230万元钱的奖励。[7]
为确保军运列车能够长期安全地从鸭绿江大桥上通过,遵照铁道部驻东北特派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东铁办”)的指示,安东分局于1951年8月开始着手全面修复江桥,并于8月9日完成第一期工程。翌年8月,江桥的整个修复工程全部竣工,并经东北运输司令部、“东铁办”和安东分局的联合检查、验收,正式交付使用。[8]至此,安东分局抢修江桥的工作,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为抗美援朝的军运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安东铁路职工支援抗美援朝斗争》
[2]丹铁分局政治处组织工作总结
[3]1951年7月10日《人民铁道报》报
[4《]安东铁路职工支援抗美援朝斗争》
[5]安铁政治处1951年季度总结
[6《]安东铁路职工支援抗美援朝斗争》
[7]安铁政治处1951年季度总结
[8《]安东铁路职工支援抗美援朝斗争》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抗美援朝时期地方后勤保障工作研究———以安东为中心”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06DZS008)。《兰台世界》2009年3期;陈利 辽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