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一穷二白”的墓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全国有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人口的文盲比例则更大。党和人民政府把扫除文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黑龙江的扫盲工作开始得较早,1946年就开展了识字运动,但是真正的大张旗鼓扫除文盲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从新中国成立到1994年45年间,黑龙江扫盲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垂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扫盲教育
194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冬学工作的指示,要求冬学的内容以识字为主,开展扫盲活动。1949年‑‑‑1951年3年问,黑龙江、松江两省参加冬学的文盲和半文盲在30万到60万人左右。1952年,黑、松两省同时在机关团体干部、厂矿职工、农民、市民中广泛开展了以推广“速成识字法”为内容的扫除文盲运动,省、市、县普遍建立了扫除文盲委员会。干部、职工、农民、市民业余文化学校的初级班(初小班)、识字班大量转为速成识字班,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积极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中。据统计,当时全省有13。多万人参加扫盲,有29万人脱盲。1953年一1957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1955年我国出现了第二次扫盲运动高潮。黑龙江省城乡参加扫盲学习的达210多万人,农民文盲入学率达70%。农民由冬学转入常年学习的占半数以上。由于农民群众坚持学习,很多半文盲已达到脱盲标准。省教育厅在总结第一次扫盲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这次扫盲运动的领导。其中《黑龙江省以包教包学形式扫除农村主要干部文盲的几点经验》及《黑龙江省重点试办扫盲协会的初步经验》被推向全国。1956年,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胜利完成,在党的八大精神鼓舞下,扫盲热潮空前高涨。两年间全省参加学习人数达300多万人,有37万多人脱盲。据统计,当时全省有1200余名专职教师从事扫盲工作,有4万多名群众教师和兼积教师,并涌现出大批扫盲积极分子。
这个时期的扫盲宗旨是“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广大人民群众以社为校。就地办学。因陋就简,勤俭办学,扫盲形式除冬学、业余学校、地头识字组、坑头识字组等形式外。还有速成识字班。见物识字,“小先生”送字等,在当时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扫盲工作存在偏高偏急现象,有个别地方出现强迫命令的做法。由于领导上对扫除文盲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扫盲工作一度出现了赶时间、赶任务的急躁做法。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扫盲教育
1957年到1966年10年中,全国人民在党的“八大”制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扫盲工作也有了很大发展。
1957年,省教育厅提出扫除剩余文盲任务,要求各地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广大群众学习热情高涨,运动发展迅速。年底统计,全省参加扫盲学习人数达”万多人,脱盲人数达34万。1958年初,省委提出三年内全省完成扫除农市民青壮年文盲任务,二年内基本完成扫除职工中青年文盲任务。在全国“大跃进”的热潮中,第三次扫盲高潮随之掀起。
1958年1月,宁安县10万名青壮年人口中有非文盲8。2万人,非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0。74%,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扫除文盲标准,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省委、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宁安县“第一个文化县”称号。继宁安县提前报捷之后,全省65个市、县中有泰来、集贤、勃利、密山、依兰、尚志、萝北、克东、林口、东宁、哈尔滨、牡丹江等47个市、县相继扫盲报捷。至国庆节,全省宣布荃本完成扫盲任务。据统计,1949年至1958年10年间,全省共扫除文盲210万人。占青壮年比例80%以上。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扫盲教育工作也受到了影响。许多市、县成人业余教育处于停滞状态,扫盲运动进入低谷。1962年,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好转。扫盲教育工作也有了进展。这时期我省各市、县的大多数生产队都恢复办学,参加学习的人员比较稳定,大部分是青壮年。1959年至1965年,全省有240多万人参加扫盲学习。有64。8万人脱盲。
在这个时期。扫盲工作的特点是:扫盲教育与生产及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在扫盲同时,还坚持贯彻政治、文化、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向群众进行形势任务和农业生产技术教育,使扫盲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把普及业余初等教育和扫盲教育密切衔接起来。各地办初小文化班,把脱盲及有学习条件的人组织起来,参加业余初等学校学习。既巩固了扫盲识字成果,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使一部分人民群众逐步达到初等文化水平。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扫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