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建国初期的哈尔滨建设
发布时间: 2009-09-03    作者:于留 李华英    来源:中国期刊网 2009-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哈尔滨是我国东北部最大的城市及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及交通枢纽,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以秀美旖旎的夏日风光、绚丽多姿的冰雪奇观和风格独具的建筑特色享誉中外。

  建国伊始,年轻的共和国正处于在一个百业待兴的严峻时期,解放最早的哈尔滨由于地处共和国的战略后方,成为共和国建设的重点对象,于是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建设高潮。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家把哈尔滨市列为战略后方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并组织南厂北迁、先后将轴承厂、第一工具厂、松江橡胶厂等16家企业迁到哈尔滨,并对维持社会需要的私营工厂给予照顾,初步形成了国营工业与私营工业并存的工业格局。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哈尔滨迎来了经济建设的最辉煌时期,国家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安排在哈尔滨,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和投产奠定了哈尔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格局。这13项重点建设工程分别为: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两项)、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两项)、哈尔滨气轮机(两项)、伟建机器厂、东安机器厂、刃具量具厂、电表仪器厂、电炭厂、轴承厂。全国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在哈尔滨落户的有29个,新建的大学有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十几所院校,新建的研究所有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土木建筑研究所、哈尔滨农业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量具研究所、哈尔滨林业研究所等。这些规模大、范围广、工程宏伟的建设项目,是哈尔滨建设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举确定了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经济、科学、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使哈尔滨从生产消费资料的城市一跃发展成以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综合实力在当时名列全国第六位。1955年,建成投产的哈尔滨电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从此,一个个“共和国第一”不断在哈尔滨涌现。

  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在经济建设中,普遍奉行“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住宅建设远远落后于生产建设,1950年住宅总面积为422万平方米,1953年为530万平方米,三年仅增加108万平方米,而人均居住面积也从1950年的3.62平方米下降到1953年的2.817平方米。许许多多的建设者都是居住在由“板夹泥”、“林秸夹泥”构筑的临时房屋中,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设着哈尔滨,在此后的数年又转战于大庆田,创建了用“干打垒”形式构筑的临时房屋,从此,“干打垒”与大庆油田一起闻名全国,成为艰苦奋斗的代名词。

  建国初期的哈尔滨建设,主要呈现两种建筑风格,一种被称之为中西结合式建筑,较典型的建筑有:友谊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工程力学研究所,这些建筑的内部结构,装饰多采用现代建筑或欧式建筑的特点,而在屋顶、屋背、椽头等方面则采用中国传统式的大屋顶,琉璃瓦、雕饰动物、月亮门等处理手法,由于此类建筑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欧式建筑的建筑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获得了很大成功,所以人称“中西合璧”式建筑。

  另一类建筑风格被称之为现代新建筑,它力求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尽量保持现实与历史的衔接、和谐、统一。建国初期的一些现代新建筑,可称之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典范。如东北农学院的主楼、哈尔滨亚麻厂、哈尔滨刃具量具厂、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在造型、具体部位的处理、装饰上都有独到之处。如亚麻厂、刃具量具厂没有采用一般的厂房模式,厂区建筑错落有致,塔楼此起彼伏,在夹树墙、林荫道、喷泉水池的衬托下,构成了典型的欧洲庭院式建筑,少了工业厂房的呆板、沉重的感觉,多了使人赏心悦目的风景。

  当时的中共哈尔滨市委提出:城市工作的中心是工业,是生产,要把基本建设放在首位。为此市委成立了基本建设部,配备了各级干部24人。在建设中,市委始终强调改变领导作风,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机关干部下工地调查研究,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拜工人为师,学习技术,研究问题,从中发现各种新问题、新经验、新创造,积极给予推广。

  今天的哈尔滨,这块魅力四射的黑土地,正在展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巨大潜力。哈尔滨将突出传统产业优势,打造机械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电站成套设备、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焊接技术与设备四大生产基地。潜力巨大的哈尔滨正昂首阔步,准备迎接建设史上的再次辉煌。.

  (《城建档案》2006年第10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建档案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