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人民生活实现从极度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60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增多,实现从极度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8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6元,比1957年增长76.4倍,年均增长8.7%;比1978年增长47.9倍,年均增长13.4%。2008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比1957年增长62.9倍,年均增长8.3%;比1978年增长29.8倍,年均增长12.1%。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多,2008年广西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851.95亿元,比1978年的3.90亿元增长986.7倍,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11.59元增加到6308.7元,是1978年的543.3倍。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8年广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38.45亿元,比1950年增长705.5倍,比1978年增长68.6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81年的423.1元增加到2008年的9627.4元,年均增11.8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1年的5.9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28.89平方米,增长3.9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3年的13.49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31.75平方米,增长1.4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3%下降到42.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3.5%下降到53.4%;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空调、移动电话等普及,家用电脑、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旅游、体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成为时尚。2008年广西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96.8部,家用电脑67.6台,家用汽车8.5辆;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01.3部,家用汽车0.35辆。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广西从业人员达2799万人,是1978年的1.9倍;新增城镇就业达38.29万人;2001-2008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2万人。就业结构明显改善,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人数增多,1978年广西劳动力在第一、二、三次产业中的结构为80.46:10.48:9.06;2008年结构为54.59:15.15:30.26,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例明显下降,在第二、三产业的比例明显上升。
社会保障和救助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广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8.0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1.42万人,失业保险人数234.61万人,工伤保险人数204.90万人,生育保险人数176.5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增多,2008年广西91个县(市、区)3542.0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6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制初步建立,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2008年广西纳入城市低保人数达57.33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对象180.67万人。
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胜利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效果显著,边境地区、东巴凤三县、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面告捷,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100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34.39万人。广西28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广西平均水平。
九、社会事业实现由发展滞后向全面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教育事业成效卓著。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2008年广西普通高等院校58所,比1978年增加42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8.42万人,是1978年的23.2 倍。2007年广西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普九”验收,实现100%的“两基”人口覆盖率,提前一年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上学,免收学杂费。2008年广西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3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5.4%。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要求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达58.57万人。
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先进文化得到大力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越来越突出,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2008年广西共有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机构12778个,从业人员达66875人。艺术事业机构达164个,比1978年增长16.3%。公共图书馆100个,比1978年增长19.0%;博物馆60个,是1978年的8.57倍。出版、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广西图书总印数由1958年的3977万册上升到2008年的28973万册,增长6.3倍;报纸总印数由10900万份增加到58243万份,增长4.3倍。2008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5%。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64亿元。
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和完善,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广西卫生机构10442个,比1978年增长114.6%。卫生技术人员155656人,平均每千人中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3人,比1978年增加1.57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09730张,平均每千人中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28张,比1978年增加0.83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抗击“非典”疫情取得重大胜利。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三网建设工程”。儿童免疫规划“四苗”接种率总体上保持90%以上水平。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0.10‰,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2.98/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63年广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0岁;1981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跨过70岁,达70.09岁;1989年提高到71.08岁;2000年再提高到73.29岁。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产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一大批体育场馆建成使用。竞技体育成果丰硕,一大批广西体育健儿成为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为祖国赢得了巨大荣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推进,各族人民体质得到增强。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新成效。1950年广西年末总人口1875万人,2008年广西年末总人口达5049万人,常住人口4816万人。近年来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0‰-8.70‰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广西各族人民空前团结
200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大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通过50周年大庆项目建设,广西完成或即将完成西江流域防洪工程、村级道路项目、农村沼气工程、乡镇动物防疫检疫项目、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村级卫生室项目、乡镇文化站项目、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等重大民心工程,建成广西科技馆新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妇女儿童医院等一批重大公益项目,使广西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到50年发展的实惠,共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
60年,弹指一挥间。广西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切关怀广西各族干部群众,高度重视做好广西各项工作,对广西发展寄予厚望。广西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加快把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