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村政治生态的变化
农村政治生态的变化也较大地影响着宗族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土地改革以及 人民公社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冲击了农村的宗族势力,使宗族势力一度“偃旗息鼓”。改革开 放后,由于家庭承包后互助的需要以及历史惯性等因素,宗族功能开始复归。但随着农村政治 生态的不断变化,促使宗族向新的形态转变。从村民自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到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影响着家族的演变。在牌坊村,这种影响尽管不像土改与人民公社那样 “狂风暴雨”,但至少也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 响越来越大。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集中体现,也是农民“自我组织”与“自我管 理”的集中体现,农民有更大的参与权,自主选举村委会。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后,尽管受家 族利益的驱使,人们在投票时表现出宗族优先的“非理性”。但随着自治的不断深化,农民开 始越来越倾向于选举真正的“能人”,毕竟这是事关福利的大事。在牌坊村,不投自己宗族候 选人的票已经不是个案,也不再是“有悖常理”的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影响到了 家族的功能,此前宗族势力的一度抬头与农村中精神文明的缺失是息息相关的,由于正式渠道 难以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才使得宗族组织发挥文化功能,弥补了农民的精神需要。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大力展开,尤其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与 价值观的宣传,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农民的民主、理性意识,特别是在年轻人身上这一影响更为明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的一次全面洗礼,对宗 族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提倡开放意识、提倡人们在理性基础上的合作、互 惠互利,牌坊村的合作组织开始兴起,经济利益逐渐开始替代血缘因素,这些都对宗族有所冲 击。
皖中农村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制度—经济—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过程。在这一过 程中,经济改革促进了早期宗族传统功能的短暂复归,而改革的非同步性又促使了“文化堕 距”的出现,继而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90年代中后期以后,“文化堕距”逐渐消失,宗族观 念、行为方式和整合形式出现全面革新,农村宗族开始了和现代社会全面融合的进程。因此, 宗族活动一度呈现出的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现象,断定宗族最终消亡更是言之过早。村落宗族 的转型意味着宗族的传统特征越来越少,但这并不等于宗族组织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此间网络 宗族便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遍建立起来。由此可见,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宗族组织正在 进行着不断探索、发展、转型的过程。
[参引文献]
[1]钱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人类学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117页。
[2]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223页。
[3]《舒城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79页。
[4]《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2)》,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页。
[5]钱杭:《论汉人宗族的内源性根据》,《史林》1995年第3期。
[6]庞树奇、范明林主编《普通社会学理论(第三版)》,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0页。
[7]李景国:《中国百姓蓝皮书:城市化的十大焦点》,《北京青年报》2002年9月2日。
[8]〔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中德译《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 页。
[9]《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10]钱杭:《家庭结构变动与宗族转型》,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16页。
[11]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责任编辑:杨文利]
[作者简介] 宋言奇,副教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城镇 化研究》副主编,;张建华,硕士研究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